一時沖動,禍及終生。這類事件,幾乎天天都有。見諸報端,已經習以為常了。
許多好人犯罪,都是以憤怒始,以后悔終。然而,悲劇還在重演,覆轍不斷重蹈,究竟根源何在呢?我以為,只缺一個字:“忍”!
今天,很多年輕人,不懂得、也沒學會這個“忍”字。“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話誰都會說,但面對挑釁時,便“火從心頭起,怒向膽邊生!”一當陷入沖動,便把這個要緊的“忍”字,忘得一干二凈。
有人說:“我忍了。但一忍再忍,忍無可忍,只是最終沒能忍住。”還是說明你的忍功不到位!這就提醒我們:要做到“忍”,真能“忍”,很難。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忍”的習慣,增強“忍”的耐性,努力練成“忍功”。
老子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究竟是“呈雄剛”,還是“行雌柔”?是“重雄爭”,還是“貴雌守”?這是因人因地而別、因時因事而異的事,不可一概而論。而老子卻強調的是“知”和“行”的不同,即在知識上,要懂得“爭雄”之理;但在行動上,要堅持“守雌”之道。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像河流一樣,暢行天下。
可嘆啊,今人多行“雄爭”之道,而知其“雌守”之理者,鮮矣!
別人爭雄,我守雌;別人外露,我內斂;別人盛氣凌人,我則心氣平和,別人暴怒、發瘋、狂跳,我仍堅持溫、良、恭、儉、讓,不急不躁,和顏悅色講道理?墒,不少人把這種表現,視之為軟弱無能的“中庸之道”。
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庸之道”呢?
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我想,這應該是“中庸之道”的最早出處吧?
按我理解,譯成今文,就是:“'中庸’作為品德,達到了最高境界,可是,在民眾中,長期以來懂得它的人已經很少了。”
可見,孔子對“中庸之道”的評價極高。
但是直到今天,“中庸之道”仍然常被人們誤讀。很多人還以為,這是在說:對任何事情都不要鮮明表態,在矛盾中不置可否,總站在中間位置,不反對甲方也不傷及乙方,誰都不得罪,做個老好人。
其實不對!
“中庸之道”的本義,只有四個字:“過猶不及”,即反對走極端的意思!
要不走極端,就必須學會一個“忍”字。
不要小看“忍”字,這一字之中,大有學問。關于“忍”的內涵,別人講了很多,我都認同,但是,也要看到,不同的人,忍的內容不同,也有不同忍法。
比如我,一輩子沒離開過學校,書生氣十足,一當踏進社會,大多數行為表現,都是“蠢”和“笨”。那種“一時沖動,禍及終生”的事,在我身上大概不會發生。但是,我的骨子里是個追求自由的知識分子。我靈魂中的“忍”經,唯有楊絳先生講得透徹。她把“忍”,叫做“含忍”、“隱忍”。更準確點說,唯有她,把我處世經歷中關于這個字的體會,全講出來了。
當記者向楊絳先生提問:“既然追求自由,你為什么一生中一忍再忍?”
她回答:“我這也忍,那也忍,無非為了保持內心的自由,內心的平靜。你罵我,我一笑置之。你打我,我絕不還手。若你拿了刀子要殺我,我會說:你我有什么深仇大恨,要為我當殺人犯呢?我哪里礙了你的道兒呢?所以含忍,是保護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隱身衣’,別人看不見我,我卻看得見別人,我甘心當'零’,人家不把我當個東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個透。這樣,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張揚個性。所以我說,含忍和自由是辯證的統一。含忍是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學會含忍。”
因此我想:含忍,隱忍,不是軟弱,不是無能,其實是一種頑強,一種堅韌。
古人云:“氣是無名火,忍可敵災星。”
古人又云:“人之七情,唯怒難制。”
而制怒之道,只有一字:“忍”!
來源:中華勵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