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國之君,如何治理百姓和國家,是歷代都非常重視的問題。顯然,以“仁愛”治天下是最符合儒家道德傳統標準的。在《孝經·天子章第二》中,孔子就論述了天子如何以仁愛治天下的具體要求:“天子要對百姓仁愛,不施行暴政;要對百姓尊敬,不能傲慢。對百姓的仁愛和尊敬要像對待自己的長輩一樣,以德孝對待百姓,施行天下,這就是天子之孝。”也就是說,天子只有對百姓仁愛、尊敬,才能深得人心、鞏固政權,這是天子最大的孝道;否則,百姓造反、江山改易,就會成為天子最大的不孝。因此,明智的帝王都把施行仁政作為自己的至高境界。
因“文景之治”而名垂史冊的漢文帝劉恒,是中國歷史上以仁愛治天下的典型。
漢文帝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早年被封為代王。當劉邦去世、呂后發動宮廷政變,劉、呂兩大集團權力紛爭的時候,劉恒的母親薄氏帶著幼小的劉恒,離開了宮廷這一是非之地,來到遠離京城的代王封地。薄氏知書達理,深明大義,教育劉恒讀詩學經,為人處世。劉恒從小就深受仁愛思想的熏陶,不僅學到了許多治國之道,而且懂得了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
呂后駕崩,周勃、陳平率劉氏集團剿滅了呂氏全族,經過對劉氏集團人才的考核,最后決定擁立代王劉恒為帝。劉恒即位時,漢朝國力還很貧窮,大夫以下只有牛車坐。漢文帝施行仁政,終于使天下大治。具體措施有:
要求朝廷百官和地方守令重視農業,勸民農桑,薄徭役,減賦稅,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漢文帝13年,還免除了全國一年田地租稅,這在中國封建史上是很少有的。
鼓勵人們向朝廷提意見,即使咒罵皇帝也不治罪,這在中國封建皇帝中也是極其罕見的;恢復春耕前皇帝親耕的制度,為天下做出表率。
提倡節儉。漢文帝生活極為簡樸,他在位24年,宮室、園林、服飾和御用器具沒有什么增加。據史書記載,漢文帝為了節省黃金百斤,曾取消了建造露臺的計劃。漢文帝還穿粗糙的絲綢衣服,并規定寵妃的衣服不許拖地。
此外,漢文帝還廢除了斷肢、割鼻、刻肌膚等肉刑,減輕了笞刑,并要求官吏斷案從輕,只求大指,不求細苛,使全國刑獄大減。
經過這一番治理,漢朝的生產得到極大的發展,府庫充盈,政通人和,百姓樂業,漢朝的政權得到了鞏固。文帝之后,景帝劉啟繼續文帝政策,父子共同開創了被譽為前漢盛世的“文景之治”,為后來漢武帝的改革創新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據說漢文帝死前還告誡太子,自己駕崩時不要禁止百姓娶妻、祭祀、飲酒,不要萬民慟哭,顯示了仁愛賢明的帝王本性。劉恒死后,謚曰“文帝”。在歷史上,死后謚號為“文”的皇帝并不多,因此有史學家評價400年的漢朝時,有“功莫大于高祖,德莫厚于漢文”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