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城活躍著這么一批專業的戶外遇險救援力量,他們由一批熱心于社會公益事業的戶外運動愛好者組成,每當有溺水、地震等災難發生時,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這便是聊城藍天救援隊。
2009年,聊城藍天救援隊成立。“一杯清茶”、“九州方圓”、“阿磊”、“十號”、“凱蘭”、“迪藍藍”、“錯覺”、“假行僧”、“水城老兵”、“大衛”和“阿振”等眾多普通百姓用自己的愛心奉獻著自己的力量。近日,記者走近這支特殊的隊伍,感受志愿救援草根力量的苦與樂。
抗災救險
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8月4日晚上7點,聊城藍天救援隊十一名隊員自駕從聊城出發,星夜馳往云南魯甸地震災區,開展救援。
“我們只是做了想做、應該做的事兒。”8月17日晚上,迎接隊友回家的聚餐在運河邊一家小飯館舉行,關于“英雄”的稱號,隊員們連連拒絕。10天時間,11名隊員平均瘦了十斤左右。
連續救援致眼睛充血
“我睡了一天多!”17日,“迪藍藍”告訴記者,在災區負責搜救工作的他,一度眼睛充血,現場紅血絲還很重。他正常的作息是晚上12點多睡早晨6點起床,由于夜里經常余震,一宿三四次換地方屬常態,加之氣候差異,睡眠嚴重不足,導致眼睛充血。
“山勢特別陡,巨型石頭能達到一棟樓那么高,余震來的時候,時不時的會有石頭落下來。”身為搜救組的一員,“迪藍藍”回想起當初搜救時的場景仍然歷歷在目,搜救人員身為一線救援,要時刻沖在前方,他們在災區頂著晝夜余震不斷、山石隨時隕落的生命危險,人員、財產搜救是首要任務。
搜救中印象最深刻的要數搜救三個小孩,第一個小孩是門板地下發現,看著親屬翹首企盼的眼神,他們暗下決心“一定要盡全力找出來,這是對孩子親屬的交代。”
他們經過層層障礙,終于在倒塌的墻角處搜出另外兩個小孩。36歲的他,如今已經返聊,看到兒子每天記錄的關于他的日記,一個堅強的男人心中滿滿的感動與知足。
廢墟中搜救生還者
“在下大灣營地期間,每天主要的任務都是在王家坡周圍幾個村進行。”“十號”1988年出生,是十一個隊員中最年輕的一個,曾參加過雅安地震救援,在魯甸災區是排查搜救組的一員。他所提及的王家坡村在地震中發生山體滑坡,整村被從海拔1000多米沖到400多米,房屋全部倒塌。
8月7日,“一杯清茶”、“迪藍藍”、“十號”、“假行僧”、“大衛”、“阿振”、“凱蘭”7人,與泰安特戰救援隊5人攜帶救援裝備、兩天給養和露營裝備驅車出發前往王家坡村排查傷亡情況。由于道路塌方,隊員們清理完道路,晚上駐扎在王家坡附近的下大灣營地。
次日上午,“十號”和麗江1名隊友先行前往王家坡村摸排地形,如同廢墟的村落讓他們觸目驚心。由于路況崎嶇,車輛無法通行,藍天救援隊共18名隊員徒步5、6個小時進村幫助王家坡村民挖掘失蹤被埋村民和貴重物品。搜救工作往往在一個區域內進行一整天,晚上再返回營地。
摻上方便面調料的水
“一杯清茶”是隊長,是聊城藍天救援隊的創立者之一,他和“九州方圓”兩個人救援經驗最為豐富,曾參加過四川汶川、青海玉樹、云南彝良、四川雅安的地震救援。
進入魯甸災區后,“一杯清茶”和隊友們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給位于震中龍頭山鎮光明村的受災村民運送物資。他回憶說,到了災區才發現那里的災情比彝良、雅安地震的情況更加復雜、嚴重。
“余震不斷,比以往都要危險,我是隊長必須對大家負責。甚至在某一個閃念想到,即使我沒了,大家都得在。”“一杯清茶”說,大家時時刻刻準備應對各種困難復雜的情況,以一種信念的支撐,既然來到了災區,就想認認真真為災區做點事兒,不給聊城丟人。
“昆蟲繁多,隊友們滿身大紅疙瘩。”8月8日,連續一夜的大雨后,位于王家坡附近山溝里的下大灣營地被泡在水中,睡袋可以擰出水來,但疲憊過度的隊員們仍在酣睡。整個晚上他們分為三組輪流值班,讓其他隊友休息,睡眠時間只有三個小時。這次經歷被“一杯清茶”調侃為睡“水床”。
“那里氣溫高而且潮濕,加上大強度的挖掘、救助工作,導致身體嚴重脫水。”“一杯清茶”說,挖掘尸體的時候,有的時候2分鐘一換,因為工作強度太大了,再加上遺體已經腐爛,氣味特別重,這些困難都克服了。
在一次挖掘中,4名隊員因為身體虛脫中暑。為了給身體補充鹽分,防止因大量流汗造成虛脫無力,隊員們把方便面鹽料包倒在礦泉水里。“那種滋味,我一輩子都記得。”他感慨地說。
柔情記憶
“你不去,我不去,誰去救人?我為兒子感到驕傲!”“阿磊”的媽媽說,因為害怕她擔驚受怕,“阿磊”瞞著她五年,直到一次在電視上看到他救人的畫面。
“支持她!”從聊城出發那天,“凱蘭”的父親和她8歲的女兒過來送行,盡管眼中有擔憂,但卻以女兒的行為感到自豪。
出發前,“錯覺”瞞著父母,14歲的兒子不愿她走,但在災區的每天,兒子仍會整理災區的天氣情況和問候發送給她,那些日子兒子的主食是泡面。
……
情系千里之外,隊友、家人們所在的后方,是聊城藍天救援隊的勇士們最堅實的后盾,那些柔情的記憶在腦海中浮現,溫暖閃亮。
瞞著父母奔赴災區
醫療組“錯覺”是一位女隊員,她是這樣奔赴災區的,瞞著生病的父親,兒子得知消息后不搭理她,只獲得老公一票支持,就這樣她噙淚背起行囊,奔赴災區。
“不能告訴我爸媽,我媽肯定不同意,我爸身體不好,還生著病,再三考慮,必須瞞著他們。”她出發前這樣決定。到了災區,經常收到兒子整理的當地天氣情況,提醒她注意安全,這讓她心底暖暖的。
醫護人員出身的“覺醒”負責對救出傷員進行包扎、傷口處理等,除此之外,她發現災區居民最需要的就是“心理開導和安慰”,學過在后心理救助的她理論聯系實際,幫助駐扎的一個家庭的小孩完成了心理輔導。
在災區下大灣社救援時,當地災民因為地震失去三位親人,但是看到志愿者每天只吃素食方便面和壓縮餅干,就冒著山體滑坡的危險去坡地的菜園里,給他們挖來一些土豆摘來一些豆角吃。
“人間有大愛!”這是這次魯甸救災之行他們的最深感受。“在災難面前,人與人之間的關愛更加加進了,無論是隊友之間的友誼還是志愿者與災民之間的大愛,在災難年前我們都成了一家人。”“錯覺”說。
輪流值夜的后方
“我們只是代表,你們去了會做地更好。”8月17日晚上,迎接隊友回家的聚餐在運河邊一家小飯館舉行,“一杯清茶”提議,這次參加救援的隊員向隊友們表示感謝,一個堅固的后方,讓他們感到踏實。
8月4日晚上7點,從隊員們出發那天起,留守在后方的“救兵”、“行者”、“panda”和“阿呆”,每天上班的同時,聯絡前方隊友,還要接收捐贈物資并確保送到災區。到了晚上要輪流值夜班,一方面要確認隊友們的安全,另一方面要防止漏接突發信息。
“不敢跟他們打電話,只能被動的等待著。”由于前線的臨時營地沒有電源,隊友們的手機電量都不多了,發回來的信息也越來越少,主要是出發前和返回后報平安。
8月7日晚上10點多,收到前方“突降大雨,被困臨時營地”的消息,一直到隊員們入睡,“救兵”仍然懸著一顆心,一直到第二天早晨發來新的消息。她顧不上松一口氣,又要為隊友們去王家坡村的艱苦救援著急。
“救兵”是一名幼師,白天要上課,“行者”、“panda”和“阿呆”也都有自己的工作。每次隊友們執行艱難的任務、遇到惡劣的天氣,負責后方聯絡的他們會心急如焚,卻又使不上力氣,只能看著手機等待,那是一種難言的煎熬。
緊抓著不放的手
“我們彼此可以把命交給隊友。”“阿磊”、“十號”、“迪藍藍”三個年輕小伙在救援中經常被分為一組,負責最艱難的排查搜救工作,說到大家的兄弟情誼,“阿磊”戲稱彼此是“好基友”。
2013年4月4日,一位獨自去門頭溝雁翅鎮登山的老人失蹤,聊城藍天救援隊幾名隊員趕到北京參加救援。由于大山被冰雪覆蓋,負責搜救的“阿磊”、“十號”和“迪藍藍”三人在雪地里扎營五天四夜,向四周進行排查。
“阿磊”回憶說,當時山上的積雪有數十厘米厚,上山搜救的第三天,他們與幾位武警一道,陪同失蹤老人的家屬上山,走到預定路線一半的時候,途中突然下起大雪,為安全起見,幾位武警護送這名家屬回大本營,他和“迪藍藍”則繼續搜救。
沒想到在排查途中發生了意外,“阿磊”腳下突然打滑,向山下滑落。“迪藍藍”下意識抱著“阿磊”,兩個人緊緊抱著從七十多度的斜坡一直滑到底,雖然身上多處擦傷,但兩人緊抓著彼此的手沒有松開。
(來源: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