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放任“悲憫之心”,忘記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原則和規則,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河北師大有位擺攤賣鞋墊的老太太,和學校“共存”了好多年,最近不得安生了。因為學校整頓校園秩序,巡管不讓她再來。老人今年75歲,家貧,第一個丈夫早亡,沒有孩子,第二個丈夫帶來兩兒一女,她還收養了一個女兒,F在兒女們長大成人,關系漸漸疏遠,她很想家,卻不愿回去,租間小屋,孑然一身。因為路邊設攤遭城管驅趕,便把攤子擺到了學校里,現在眼看校園也容身不下,好不凄涼。
老太太的身世引起河北師大學生的極大同情。“鞋墊奶奶”成了學校名人,相關文章在學生的QQ空間內被轉發了800多次,許多學生留言要去照顧奶奶的生意,還向報社求助,要求學校不要驅趕。學生此舉引起一些媒體關注,有評論給學?哿隧敶竺弊——“大學豈能喪失悲憫之心”。
確實,無論大學還是師生都不能沒有悲憫之心。一位朝不保夕的老人,求助無門,在校園內擺一小攤,茍延殘喘,如何忍得下心來,將其驅趕?學生對素昧平生的老人有一份仁愛之心,令人欣慰?墒,幫助老人是否真的只剩下聽由老人在不該設攤的校園內賣鞋墊謀生這一條道?已經掌握不少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大學生除了多照顧一下老人的鞋墊生意,就沒有其他辦法相助?
比如,老人有沒有資格享受什么社會福利,現在拿到了嗎?學公共管理和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能否幫忙過問一下?
老人同子女之間關系如何,子女是否盡到了法律規定的贍養義務,如有欠缺之處,可否通過政府和法院,敦促他們履行應盡的義務?學法律專業的學生能否幫忙過問一下?
老人靠賣鞋墊謀生不易,校園內消費有限,能否也辦個網店,乘著“雙十一”之類的契機,把買賣做大些?學電子商務和營銷的學生能否幫忙過問一下?
賣鞋墊利潤微薄,但老人身世催人淚下,既能打動學生,必定也能打動其他人,學文學和藝術的學生能否幫忙將老人的故事整理了,連同鞋墊一起義賣,讓老人少賣幾雙鞋墊卻能多掙幾個錢,減少勞動強度?
大學生不是小學生,已經成人,不缺乏知識和能力,有心向老人伸出援手,盡可以八仙過海,沒必要以維持老人出于無奈的選擇為唯一合適的辦法。多動動腦子,相信同學們能為老人設計出一個比校園擺攤更好的晚年。
至于說學校不讓老人擺攤就是“喪失悲憫之心”,那就有濫情之嫌了。老人今日的困境不是學校造成的,該負責任的人員和機構在那逍遙,學校卻要打破規矩,幫助老人維持她并非最適合的處境,這算哪門子“悲憫之心”?普天之下,因為各種原因而身陷困境的老人何其多,以學?臻g之有限能接納幾個?不從制度上和法律上解決問題,只管唱“悲天憫人”的高調,實際上是顧了小節,失了大義。
同情是必要的,可面對像老奶奶那樣的弱勢人員,大學生的同情心不能僅止于“惻隱之心”,而應該通過理性思考,上升為合理運作制度來維護老人的合法權益。既長遠解決老人困難,又不破壞公共秩序,還補上了制度漏洞,這才像21世紀大學生應該有的情懷、心胸、境界和水準,而這些絕不是僅僅買幾雙鞋墊就可以達到的。一味放任“悲憫之心”,忘記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原則和規則,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作者:顧駿 系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