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陵縣鐘倉中心學校,是順安河西岸一所偏遠的圩區學校,部分學生住在河東岸,每天往返校園都需要渡河。40多年來,該校的老師堅持義務護送孩子們過河,從未間斷。
11月5日下午,記者驅車前往銅陵縣鐘倉中心學校。車子行駛在并不寬的道路上,兩旁的樹木依然郁郁蔥蔥,路旁農家屋子的院落里,鋪著金燦燦的稻谷或者玉米。車上,與記者同行的銅陵縣教體局相關負責人說,銅陵縣鐘倉中心學校是順安河西岸的一所偏遠的圩區學校。該,F有學生700多人,其中36名來自順安河東岸的不同村落。由于居住地和學校中間隔著一條順安河,這些學生們每天都要乘渡船上學、回家。為了孩子們過河的安全,老師們就自發地組織起來,每天在渡口接送孩子們過河,已經堅持了40多年。學生走了一撥又一撥,老師換了一茬又一茬,但義務護渡的事一直在延續。
70年代初,為保障河對岸學生上學、放學的安全,學校老師們義務組織起來,每天護送需過渡學生上學、放學。42年來,參與護送的老師換了一茬又一茬,但護送的傳統一直在堅守,先后有300多名教師參與護送,5000多名學生被護送,沒有發生一起傷亡事故,被當地廣大學生、家長喻為“順安河上的保護神”。
風雨無阻
下午3時40分,鐘倉中心學校的下課鈴聲響了起來,小學部的學生們三五成群走出了校門。“快點,老師在渡口等著呢!”人群中,一名推自行車的學生用濃重的鄉音招呼著同行的5名孩子,大家一起跨上自行車向渡口騎去。
沿著一條新鋪的柏油路,6名孩子很快便到了鐘倉渡口。此時,在渡口附近的河堤上,一位花白頭發的老人已站在那里,正不停地朝著學生來的方向張望?h教體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位老人名叫崔后彪,是鐘倉中心學校的一名老教師,今年已經59歲了,護送孩子過河已經42年了。在這42年里,崔老師從原來的鐘崔小學,到現在合并后的鐘倉中心學校;從年輕的小伙,到現在的滿頭白發,一直堅持護送孩子過河,無論刮風下雨從不間斷。
見到學生們,笑容立刻在崔老師黝黑的臉上舒展開來。他快步迎上去,接過其中一名較弱小學生的自行車,開始一邊叫著學生的名字一邊清點人數。見6名學生已到齊,崔老師便讓大家排好隊,沿著河堤臺階而下,領著孩子們向渡船走去,嘴里不停地囑咐道:“下河堤慢一點,注意腳下!”
用于擺渡的是一艘小船,一次荷載8人,由專門的船工劃船。崔老師一邊和船工打著招呼,一邊招呼著學生們上船,來回幫孩子們將自行車搬到船上?菟诘捻槹埠雍用鎸挷蛔50米,但仍有裝滿木材的貨船在航行。崔老師手握船槳,嫻熟地和船工一起將船向對岸劃去。到了對岸,崔老師又逐一將孩子們的自行車搬下船,目送著孩子們消失在河堤上,才乘船返回到對岸。不一會兒,又有3名學生來到渡口邊,他們是鐘倉中心學校中學部的初中生。初三年級的陶雅婷告訴記者:“從一年級到現在,春去秋來,不管酷暑嚴寒,還是刮風下雨,我們都是老師護送過渡。有老師在身邊,心里十分踏實,父母也很放心。”崔老師領著他們,再次向渡船走去,乘著小船將孩子送到對岸,目送孩子們安全上岸,才放心返回,沿著河堤踏上回家的路。此時,夕陽西下,余暉照著崔老師的身影,仿佛是一幅美麗的圖畫。
守護安全
鐘倉中心學校校長葉仁根告訴記者,鐘倉中心學校距離銅陵縣城20多公里,地處順安河西,是一所偏遠的圩區學校,也是全縣唯一有學生需要過渡上學的學校。目前在校的700多名學生中,有36名來自順安河東岸的不同村落,每天都要乘坐渡船往返校園。為確保學生渡河萬無一失,一支由老師自發組成的義務護渡隊,每天上學、放學的時候護送孩子們過河。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順安河開河42年來,學校的老師換了一茬又一茬,但義務護學行動卻一直堅持了下來,被護送的學生累計達5000多人,沒有發生一起學生溺水事故。
崔后彪老師家住順安河邊,是護渡隊里年齡最大的老師,也是最早自發參與護渡的老師之一,已堅持了42年。在記者問及是什么讓他能夠堅持送孩子這么多年的時候,崔老師笑了起來:“這是老師們的一份責任。學生就像自家的孩子,哪有家人不顧及孩子的安危。”崔老師說,這條河在豐水期河面寬達二三百米,枯水期也有四五十米,孩子們從陸路上學需要繞近20公里的路,乘渡船過河便成了孩子們上學的捷徑。“我早上起早一點,晚上回家遲一點都沒有關系,孩子們的安全才是第一位,只要把他們送過河,我就放心了。”
不落一人
陪同崔后彪老師護渡的章亮老師告訴記者,順安河上除了鐘倉渡口外,還有3個渡口每天都有學生過渡,學校在每個渡口都安排了老師,負責護送孩子們過河。為學生護渡當初是少數住在河邊的老師自發承擔的,后來擴大到全體老師參與,F在每逢惡劣天氣,學校都要將老師編成護送小組。說到這些年護送學生遇到的驚險事,章老師說,2009年冬天,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阻礙了學生們回家的路,一路上,老師和學生們手拉著手一點點的往前走,2公里的路足足走了一個小時。由于雪覆蓋在河提上,白茫茫的一片,根本看不到路,老師和學生們只能靠著手電筒微弱的光線,互相攙扶著走下河堤、坐船過河,將每一位孩子交到家長的手中。將最后一位學生送到家長的手中,當時已經是夜里9點多,老師們才踏上回家的路。
說起老師送渡一事,校長葉仁根感慨地說,老師們在偏遠的圩區教學,本身條件就很艱苦,為學生付出了很多。從上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送渡至今,沒有文件的要求,沒有上級的命令,老師們沒有什么額外的報酬,都是義務護送。從當初的自發舉動,到現在發展成一個群體,護渡成為鐘倉中心學校全體老師的一句莊嚴承諾。為了這句承諾,他們已經堅持了42個年頭。這些年來,護送隊雖然遇到過風雨、漲潮、大雪等惡劣天氣,但是42年間學生渡河沒有發生一起意外。葉仁根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我市教育資源布局的調整,鐘倉中心學校部分學生轉到了河對岸的學校讀書,過渡的孩子也從高峰時的100多人減少到36人。“哪怕只有一名學生過渡,我們就會堅持護送下去,讓學生平安過渡,讓家長放心。”鐘倉中心學校校長葉仁根堅定地說道。
(來源:銅陵文明網 銅陵日報社 作者:甘長麗 馬衛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