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大家可能沒有認真看過德建的整個報導,所以認為德建不會打擂臺,20年前德建沒到少林的時候就是在武校學散打的,就從東北來河南打過散打比賽,而且拿了河南省第二名,那時候可能還不到20歲吧,后來自己想提高水平,就去少林求學,后來因為品行和天賦都很好,被他師父轱轆派地三代傳人張慶賀收為徒弟。張慶賀的師公就是少林寺里大殿那個著名的白衣壁畫里正中間的那個數百年來唯一打出山門的轱轆派祖師吳轱轆(法號寄勤)吳轱轆還俗后娶妻生子傳給兒子吳山林,吳山林傳給張慶賀,都是單一傳人,據說一方面是因為功法深奧,需要毅力和天賦,另一方面一旦練成殺傷力巨大,所以對品德要求很高。德建以一個省級散打亞軍的身體素質,練了10多年才算出師。我們看德建的一些視頻和一些演示,就知道這種功夫,一旦攻擊,不是踢檔就是打后腦,或者功軟肋,打關節,擰脖子,對老外的那個視頻最明顯了,而且后來中央臺還有播過德建的節目,內容中有他教徒弟的視頻,可以看出德建出手和出腿速度非?,至少不比散打王里面的高水平選手慢。另外德建跟一般的民間武林高手不同,他本身就是屬于練散打出來的,所以他對競技體育的一些訓練方法訓練手段都比較熟悉的。從其身材和肌肉狀態看,能看出其體能訓練水平很高。大腿肌肉非常發達,身高不高,但整體非常壯實,估計衣服脫掉不會難看。因為德建其實也是專業選手,他雖然是在三皇寨沒在體工隊,但他基本上每天訓練的時間,不比專業隊少。本身就是練過專業散打,如果他的心意把還不如散打,他沒有理由去出家,去苦修10幾年的。所以可以看出德建的整體訓練水平很高,體能狀態也不錯,如果無規則的情況下打,估計散打高手打不過他,因為他的攻擊手段以貼身近戰為主,攻擊部位以要害為主,所以一旦沒有規則訓練,只要散打運動員被他貼身,那基本就死定了,以德建的訓練水平和速度,用高鞭腿KO散打運動員可能做不到,但是貼上去,那是綽綽有余,散打擂臺上的摟抱那經常比打的時間都多,但如果上擂臺按散打規則打,那就不一定了,他應該打不過柳海龍之類的頂尖高手,因為年齡在那擺著,體能再好,訓練再系統,肯定也不如20歲的人了。另外他練的功夫應該是少林的精華,他的入黨介紹人是少林寺的前任方丈,素喜大師,素喜大師可不是現在的CEO類的人物,其人在少林和佛教界德行威望都很高,正是因為他老人家,所以張慶賀,才把轱轆派功夫回傳給少林,當年張慶賀的師父,吳山林也曾經尊父愿,想把武功回傳給少林,曾經短期在少林寺下院金剛禪寺授藝(按少林寺廟最正宗的記載,開國中將錢鈞是少林寺校本部的弟子,開國上將許世友并沒有在少林寺本部學習,他學習的地方就是少林寺的下院,金剛禪寺,按時間計算,應該是跟吳山林學過一些心意把,從許上將的一些拳照來看,好像是跟德建的駕式有點象。后來吳山林授藝過程中發現,當時的少林受到太多外界的干擾,風氣很不好,有些和尚的德行很差,怕所授非人,一怒之下,自動辭職了,現在很多自稱少林心意把傳人的,多數就是在那幾年短暫學習了一些。后來是素喜大師的高德才讓張慶賀決定還武少林,而且那么多少林弟子張慶賀只收了德建,且德建直接又拜在方丈門下,可見素喜方丈對這么武功的重視程度,按年齡算素喜大師是見識過少林被毀之前的功夫的人,能如此之重視,能如此屈尊張慶賀這樣一個俗家隔代弟子,可見心意把在少林方丈中的地位。而我們現在看到許多民間武林人士那寫粗陋的身手,那是因為一般的民間武林高手由于其訓練水平比較低,訓練強度比較低),又不系統(人家自己要上班,要工作,要養老婆孩子,又不是體工隊管吃管喝管一切,導致其體能,速度,抗擊打能力,耐力,柔韌性,都跟專業選手差太多,所以跟專業散打運動員確實沒法比,武術說的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民間高手和散打運動員最大的差距就是功上差的太多了。但不能因此否認中國傳統武術,其實武林大會里比賽的民間人士,在比賽能力上,就算無規則狀態下,個人認為現在的水平基本是沒什么機會贏專業散打的,主要是功力上差太多了。就象奧尼爾這樣的從來沒練過搏擊術的人,拿一個來,按散打或拳擊規則估計也沒幾個人打的過他,但這些民間武林人士有些人展示出來的一些搏擊技法卻比散打運動員要高。這就是中國傳統武術的精華所在,我們試想一下如果這些技法通過具備專業散打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體能訓練水平的人施展出來,那我想恐怕誰輸誰贏就不好說了。為什么我們經常對特種兵產生一些恐懼感和神秘感呢,其實特種兵訓練周期一般長的也就5年,短的也就3年。期間更多的時間是在學習各種非搏擊內容的軍事技能。他們的體能和力量訓練水平肯定不如一般的專業散打運動員。他們如果上擂臺打,真正的特種兵上擂臺打,一般是打不過散打運動員了,但如果去掉規則,那在擂臺上特種兵就會有一定概率的贏的機會了。原因就是雙方訓練的目的不一樣,針對性不一樣,特種兵的訓練規則就是無規則,所以當進行無規則的比賽的時候,他的技術就占優勢了,這時候他的體能訓練水平只要跟專業運動員差距不是特別大的情況下,他就有機會利用技術彌補體能不足,就有機會贏了。
其實不管哪種武術,技法跟體能力量速度都需要緊密結合的,如果象對待專業競技體育一樣對待傳統武術,挑一批身體條件好的苗子,管吃管住管一切,關起來進行專業訓練,多舉行一些自由搏擊類的比賽,那么可以肯定,過個10年20年,經過幾代人的發展,這些人就會成為我們想象中的高手了,到那時候,按無規則的規則打,散打也好泰拳也好這些有規則的搏擊術肯定都被切菜,可即使這樣,也不能藐視別人,因為無規則是你的規則,人家練有規則出身的人,跟你練無規則出身的人比,肯定吃虧了。中國傳統武術博大精深的地方就是他的技術系統性和包容性和廣闊性。這是世界人尊重中國武術的地方,并不是說能練出幾個李小龍出來,從兵器的多樣性復雜性,跟拳種的復雜性就可以看出中國武術的博大,甚至連各種諸如地趟拳,醉拳等一些特殊體質的人士訓練技法都有,格斗部位從頭到腳到手指都開發出來了,技法從踢打摔拿到摔跤柔術都包含了,冷兵器從長到短從硬到軟都涵蓋了。世界上除了中國武術,沒有任何一種格斗術有中國武術這么全面和專業,這就是博大跟精深。拳擊可以比出一個絕對的冠軍,其他格斗術都可以,但只有中國武術不行,中國武林人士除非走火入魔了,否則永遠不敢喊出自己是天下第一高手,不是因為儒家的謙虛,而是因為實際就做不到。中國武術那浩如煙海的技法,是任何人窮一生都學不完的,誰知道誰又從里面挖掘出什么出來呢。這就是中國武術比其他格斗術高級的地方,黑人和白人在綜合身體素質上是強于中國人的,如果挑個素質好的黑人來我們的教練無保留的進行散打訓練,很可能就能拿冠軍,這同樣也是中國武術的光榮。反之,即使是中國人,但使用其他的格斗術的技法獲得冠軍,那一樣不能代表中國武術。
個人觀點認為,中國武術是所有格斗數中技法最系統,最完整,最精深的。但這不代表就一定能打。就一定能拿冠軍。因為我們中國的武術雖然在技法上非常博大精深,中國的武術之所以能有如此盤大的系統,得益于我國古老而又從未中斷的文明,日積月累,自然就源遠流長了。但是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中國武術其產生和發展都是源于格斗需要,所以武術得到大規模的發展的時候往往都是動蕩的亂世,只有在亂世才有足夠的實踐機會,和試驗機會。因為武術本身就是一項依賴實踐的技術。所以中國武術最后的輝煌時期就是清末到民國,這段國家淪陷群雄逐鹿的時期。我們現在能說的出來的高手基本都是那個年代的。這才是符合客觀規律的。因為我們的傳統武術是格斗術,是殺人術,并不是競技體育。過去的擂臺哪怕是最低等級的鄉村擂臺,都是要簽生死狀的,比賽的傷亡概率,哪怕是現在最高等級的搏擊比賽都遠不能比的。換句話說,就是中國傳統武術從來就不是為體育運動服務的。沒有規則就是它的規則,用現代有規則的體育運動來衡量或者類比都是不公平的。再者我們國家已經太平了快60年了,基本上有過武術實踐經驗的拳師都死的差不多了,加上熱兵器的強大威力,導致傳統武術已經缺乏發展動力和空間。整體水平的下滑是必然了,這也是為什么孫祿堂、楊路禪,郭云深等老前輩的徒子徒孫一代不如一代的根本所在,如果他們一代強過一代,那才不正常,而競技體育則相反,競技體育具有娛樂性、職業性和專業性,只有天下越太平,生活越安逸,它才越能發展。因為它在大范疇上屬于娛樂方式。如此一來此消彼長,傳統武術面對現代競技體育的尷尬也越發明顯。
泰拳號稱500年不敗,用腳趾頭想都知道是扯淡的事情。500年前到300年前的泰國大部分還是我們中國的一部分,我國古代對泰拳也將其歸入武術中的一個流派,八臂拳就是泰拳的古名(因為那時候泰國不叫泰國),其技法和威力也都有詳細的描述,但該流派武術從來沒有在中國武術界獲得什么崇高的地位,有此可見泰拳在古代的格斗術中其威力和技法并無特別出彩的地方。就算我們中國古代有民族歧視,泰國又地處邊捶,可是即使是與泰國山水相連民族相同的云南,古代的泰拳也沒有成為當地的主流武術派別啊。這也反應了如果把泰拳當作一種格斗術或者殺人術對待的時候,它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特別是跟中國武術比。當年無限制格斗術剛開舉辦的時候,泰拳手上一個輸一個,輸的褲子都當沒了。輸給誰呢,輸給巴西柔術。巴西柔術其基礎是師從日本傳統柔道的,日本傳統柔道的祖宗就是中國武術里的擒拿和中國式摔跤。后來的泰拳手經過多次教訓后,進行針對性的技法學習后,才慢慢的板回來。無限制格斗開展到現在的歷史也才30年,所以可想而知,為什么當年的八臂拳沒有在中國形成象少林武當的威名,其本質還是在于其格斗技法有缺陷。如果采用的是無規則的格斗,那泰拳的威力,其實流于一般,符合歷史上其在我國武術流派中的地位,曾經看過一個報道,散打跟泰拳舉行對抗賽前,泰拳提出要使用膝肘,由于散打此前禁止膝肘打擊,選手缺乏相應的技法訓練,所以中國不同意(所以前兩屆沒用膝肘)泰方不服,說膝肘是泰拳的傳統,但我方隨即反駁說,擒拿是中國武術的傳統,你門讓用嗎,泰方就啞巴了。我們都知道,泰拳重拳重腿重膝重肘的威力,其實跟泰國武術沒有多少關系,泰國武術的技法的檔次其實就是我國一個地方小流派的水平,泰拳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其根本原因就是3個,第一,他是東方高水平搏擊技法的一個分支,繼承了部分高水平搏擊技法。第二,由于近代殖民地的身份,導致其較早的引進了現代體能的訓練方法,其體能訓練方法比東方其他流派的傳統體能訓練方法要領先。第三,社會就有普及傳統,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同時由于其較早的被從格斗術改造成現代競技體育項目,在世界上推廣,導致其良好的運動歷史積累。僅此而已。剛開始的時候散打面對泰拳,基本不堪一擊,現在基本上是旗鼓相當,各有千秋。不是中國散打的技術變高明了,僅僅是散打的競技目的改變了,加上運動的時間變長了,比賽和訓練積累提高了。僅此而已。
有人曾經問我,你覺的散打厲害還是泰拳厲害,我跟他說,都不厲害,也都厲害。如果僅僅是泰國人跟中國人比,那么不用多久,泰拳肯定輸的褲子都沒了。原因很簡單,這兩個都屬于競技體育,如果規則一致或者非常接近之后,那么其本質就是同一種運動。頂多就是同一種運動的兩個不同訓練方式。其差別將來可能比現在的歐洲籃球和美國籃球的差別還小。而中國無論國力,還是人口基數還是人種先天體質都遠遠強于泰國,所以可以肯定的說,放開了跑,用不了多久泰國就沒的玩了。因為一旦變成競技體育,那比的就是國力和人種了。同等規模的人口,同樣的人種,國力強大的肯定整體占優勢(當然前提是國力強大的一方想比),更何況我們三項都占優勢,散打也是這樣的道理,美國人要是現在把散打當回事,過個20年我們就算不歇菜也不占多少優勢,就像日本的柔道一樣。泰拳現在厲害的地方不在于拳,也不是他多高明的格斗技法,而是他作為一項運動的普及程度和成熟程度,要比散打高的多,這才是泰拳厲害的地方。其實我們之所以愛把泰拳,自由搏擊,K1等運動拿來和散打比較,而不拿摔跤,柔道這些也有格斗技法的項目來比,其實根本原因就在于,散打其實和這些運動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只不過規則稍有不同。把散打王爭霸賽的名字改成中國泰拳王爭霸賽或者中國K1其實其實也沒什么,反過來把泰拳比賽改成泰國散打,其實也順理成章的,本來這些選手就經常在這些項目中串場啊 。
我在網絡上看了很多武術跟散打,跟泰拳,跟K1的爭論,我覺的挺納悶的,其實他們之間的關系很簡單明了的啊,老是出現關公占秦瓊的爭論,說到底是雙方本身的概念不清晰,你說你的,我說我的,永遠無法統一,所以永遠也沒有結果。一定要給他們定義的話,那就是,中國武術是東方格斗術或者世界主流格斗術的鼻祖,他是世界上最龐大和最完整的格斗術系統(注意啊,是系統)。泰拳、散打、K1、無限制格斗,巴西柔術等體育運動源于該系統中的某些技法流派,或者是從該系統中吸收部分技法流派,然后通過競技體育改造后的幾種訓練手段接近,規則接近的不同名稱的體育運動。
只要是體育運動,最后水平的高低,取決于4個條件,1。國力,2重視程度,3,人種適應性,4,從事該運動的人數,跟運動本身厲害不厲害沒有什么直接關系。
最后說一下個人對中國傳統武術的看法,中國傳統武術其根本就是格斗術或者殺人術或者傷人術。而武術本身又是一種強調實踐性的技術,所以武術的高峰與低估依賴兩個條件,一個是實踐環境,一個是技法傳承的連續性。由于傳統武術的格斗本質,導致其對體能的要求不高(當然是相對現在的競技體育的體能而言)人的身體說脆弱很脆弱說皮實很皮實,當要害被攻擊的時候人很脆弱,并不需要特別高強的打擊力(也是相對現代的拳擊泰拳的打擊力度而言)說人體很皮實那是如果攻擊技術不得法,徒手要打死個人,也是很困難的。經?吹叫∑ψ訋资畟人踹一個抱頭倒地的人,然后打了踹了半天,散了之后地上的人往往還能自己罵罵咧咧,哭哭啼啼的爬起來,一拐一瘸的去醫院。加上古代自然科學水平的低下,人體解剖學也還沒發展起來,導致傳統武術的許多體能訓練手段比較落后,也有大量不科學的地方(古代其他國家格斗術體能訓練水平也低,所以泰拳古代就沒的牛比,泰拳前幾十年比較牛比,其實就是因為他比散打更早的應用了現代體能訓練手段,一直到了近現代,隨這自然科學的發展,人類體能訓練方法和手段才得到長足的進步)。由于傳統武術這種明確的傷害目的,導致其在實踐發展過程中,往往對體能的需求并不大,因為大家都攻擊要害,真挨上一下,基本上就game over 了,勝敗也就是一個照面的時間。想當年陳家溝的太極牛人陳發科說的,比武要是1分鐘還分不出勝負,那就是打笨拳了,打上10幾分鐘的那肯定就是村夫們打的王八架,掄的風車拳了。所以,中國傳統武術在發展過程中和格斗實踐中對體能的要求相對現代競技體育來說,都是比較低的。這也是我們現在看到電視上的一些民間武林人士在鏡頭前比較蹩腳的原因。因為對于看慣了現代競技體育高水平的體能表演后,看這些人確實有些蹩腳。但我們不能因此去否定傳統武術。傳統武術比現代競技體育差的是體能,因為古代自然科學不發達,這不是傳統武術的錯。但在技法上,現代安逸太平的環境是很難創造出比傳統武術更高明的技法。更沒有辦法推倒重來。因為和平的世界,不可能允許你去5步殺一人,10里不留行了。所以個人認為現在我國媒體上推出的一些傳統武術的競技節目,雖然對傳統武術的技法沒有什么推動作用,但是,對傳統武術的體能訓練水平會有一個推動,對中國傳統武術,無疑是一個好事?梢韵胂笠幌,如果中國傳統武術的習練者,通過媒體的媒介和推廣,有機會,有條件,接受現代競技體育的訓練。那么通過一段時期的培養中國傳統武術的習練者,即使上了擂臺,按現代體育的規則打也不至于面對散打運動員,或者泰拳運動員不堪一擊了。
另外我們知道,任何一種運動,限制規則越少,人數越多,則不可預見性越大,典型就是足球。反之則不可預見性越小,典型的就是百米賽跑。所以象中大級別拳擊我們就很難跟歐美白人黑人打,多數只能在小級別競爭一下,原因就是拳擊是單一技法限制規則太多,又是單挑的,其不可預見性相對散打,泰拳等技法更復雜運動要小很多,所以白人和黑人明顯優勢的身體素質就決定了雙方的優劣。說的更極端點,假如將來拳擊的規則限制的更多,改成不能躲不能閃,大家都挺直腰板,一人打一拳,那我們亞洲人,基本上百年難得奪一次冠了。所以我們傳統武術如果想傳承下去,不能去走現代競技體育的規則道路,也不能為了所謂的推廣,娛樂而規則話。那樣的話武術就不是武術了。那就是一種體育運動了。存不存在都無所謂了,因為娛樂方式和運動項目有很多,多一種少一種沒什么太大的意義。傳統武術只有作為一個系統,或者一個學科來整體保留才有價值,如果人為的只截取他的其中一些內容而拋棄他的其他內容,最后的結果必然會毀滅他生存發展的整體土壤,最后反過來影響了那些剝離出來的東西。舉個簡單的例子,許多搞體育的都說,散打是中國武術的一個濃縮和代表,是中國武術的現代發展。其實這完全是錯誤的,是本末倒置的。如果按這種思路去對待傳統武術,那無疑,會置傳統武術與死地。最多只能說散打是中國武術的一種表現方式,包括套路武術表演,也是武術的一種表現方式,但都只是一種,或者只是一個部分。因為如果散打代表武術了,那我覺得,中國武術根本沒必要去保留,也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啊,美國的自由搏擊冠軍,就算不能KO 柳海龍,起碼不相上下吧,這世界上在散打擂臺上跟柳海龍不相上下的人多了去了。那你中國武術有什么可特殊對待和保留的意義呢。散打是世界上主流搏擊技術運動中,影響力最小,整體搏擊水平頂多現在也就中上水平。沒什么特殊意義。這明顯不符合事實。
個人覺的傳統武術,應該按傳統武術的傳承,自然傳承下去,但國家應該創造一些讓傳統武術有機會吸收和嫁接現代科學元素的環境。使傳統武術的理論更加系統,更加科學,訓練手段更先進更科學,而不是放著多功能健身房不用,死活還要在那抗麻袋。傳統武術最為寶貴的是技法,和個別特殊訓練手段,而不是能打幾個人。能打幾個人不完全取決于武術,主要取決于人。所以李小龍說,世界上沒有最厲害的武術,只有最厲害的人。
特別是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快速提高,傳統武術的傳承環境越來越惡劣(天下太平,沒什么地方打架,真打架都改用五連發了,大家不愁吃穿,安逸慣了,吃不了那苦),古代,不管太平盛世還是亂世,武術都有大量的用武之地,軍隊,公檢法系統,黑社會,土匪,不管黑的白的多少都在大量的用,區別只在于,高潮和低朝,亂世高手就多一些,太平時期高手就少一些。而近代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中國傳統武術的自然傳承環境已經 發生的了重大的變化,幾乎到了要斷代的地步,武術這中依賴言傳身交的學科,一旦真的斷代了,就很難恢復。
都說天下功夫出少林,我覺的只所以少林會在中國傳統武術中形成這么崇高的地位,是有其歷史原因的,我們現代人也可以從中吸取經驗。少林的武術發展有兩個高峰,一個是唐朝,一個是明朝,唐朝是個太平盛世,而少林只所以能在唐朝迎來第一個高峰期,依賴于政府的扶持,扶持來自兩個方面,第一是經濟扶持,少林因為于朝廷有功,唐朝又崇佛,周圍的山地田園多數都賞賜給它了,少林有大量的經濟實體,不愁吃穿,有強大的經濟保證,有了經濟保證,訓練時間和訓練強度和訓練的專業程度就都有了保證。第二是政策扶持,少林因武立功于朝廷,所以朝廷法外開恩,在唐朝全國太平后國家實行偃武修文政策的環境下,允許少林開墾武術的自留地,在這兩個扶持下,大量的武林人士,匯集到了少林,形成一個良好的集中環境和提高環境。第二個時期是明朝后期,由于倭寇入侵,朝廷大量的委托少林訓練僧兵參與抗倭,這給了少林僧人大量的實踐環境和技法改進機會。同時也從中獲得了大量的政治資源和經濟資源和武術資源。比如南少林的棍法回傳等。正因為有了這兩個時期,少林寺的地位就有些類似國家隊的狀態。所謂寺以武顯,武以寺名,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少林成為兩個朝代的武術技法集散地。自然天下功夫就出少林了。但是我們也從中發現了一個現象,那就是都說天下功夫出少林,但沒人說天下高手出少林。我們現在耳熟能祥的那幾大高手,沒有一個是少林的和尚或者俗家弟子。這里面固然有宗教的制約因素。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應了功夫在法在練也在人。少林縱然有最好的功法,刻苦的訓練手段,但他的選材面畢竟比較狹窄,宗教的制約也導致他沒有太多的實踐機會,所以少林一流高手眾多,但頂尖高手往往不是少林中人。這才符合客觀規律。
所以個人覺的是否我們可以從歷史借鑒一些傳統武術的傳承經驗,成立一些類似少林寺的機構,進行經濟扶持和政策扶持、宣傳引導,使之成為武術技法的收容所。至少能把傳統武術的主干給傳承下來,其他的一些枝節通過社會的自然傳承。這樣也許就能避免傳統武術的斷代。但這種扶持首先不能以贏利為目的,更不能把武術運動化。僅僅是給他創造個自然少干擾的環境,專業的東西還是讓他們自己去傳承。也許這是中國武術的一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