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德的概念
所謂武德,即武術道德,是從事武術活動的人在社會活動中所應該遵循的規范和所應有的道德品質。
“武德”一詞最早于三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武德從倫理學的角度來看,它不僅是個人體現武術倫理規范的主體,側重于個人意志的選擇,而且包含了在整個武術社會活動以及參與其他社會活動的秩序規范。并且個人的武德只有適應社會實踐才能決定其品格的高低;同時,武德也只有在社會共識的秩序規范中,才有實踐的價值和意義。對武德的正確理解,應當是武術倫理規范與習武者道德行為準則的總和。它始終應貫穿于習武者整個的練武、授武、比武等一系列的武術社會活動之中。
二、傳統武德的內涵
武德理論包含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其萌芽、形成和發展有一個歷史過程。歷史上最早的、帶有條款性的武德記載見于《左傳.宣公二十年》“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這是對諸侯用兵道德的要求。在武德理論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一直居于封建社會正統地位的儒家仁學逐漸形成了傳統武德的主要內容。
傳統武德的倫理精神是有儒家的德性、道家的道心和釋家的佛性構成。武德作為中國傳統倫理的一個組成部分,氣道德精神表現實質上是中國傳統倫理精神在武術領域內的體現。它的內容雖然隨著各個不同時期的發展而不斷的補充和豐富,但其本質仍表現為:仁、義、禮、智、信、勇。
仁:在一定成都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識,這也是習武者最高層次的品德水球和德性的最高境界。人的基本涵義就是用廣博的愛心去愛一切人。仁的核心是孝悌,要求武林中人具有師慈徒孝、兄賢弟恭、朋親友愛。忠、恕則是為仁之方。要求習武者終于師門。廣義的理解就是要忠于事業,民族和社稷,要與人為善,以愛人之心寬恕他人,求及安寧、祥和。
義:義為行善之本。在武德中還可以理解為“仁”是通過“義”的緩解過度到人的道德行為。“義”是依“仁”而行的方法、途徑和標準,“義”在武德中還可以理解為秩序、等級。“義者,宜也”,就是習武者的言行舉止要與自己的身份相等。君臣父子,師徒兄弟的綱常不能亂,這是武林中人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倫。
禮:禮來自人的恭敬辭讓之心,是仁義道德的節度及由此產生的待人接物的禮節儀容。武林界對“禮”有著嚴格的標準和規定,病由此而衍生一系列具體的、形式化的禮儀,直接付諸于習武者道德踐履,作為其行為的文飾。“禮”還直接包括制裁制度,對違背“禮”的人要給予處罰。“禮”在武德中具有實踐意義,它不但告訴習武者“應該做什么”,而且還告訴其“應該怎么做”,是“仁”與“義”向行為落實的一個重要環節。
智:當習武者有了武德情操和禮儀規范后,還須有直覺的道德意識,這就是“智”。智的功能就是認識“仁”、“義”,并保證它的實踐。它根源于人們的是非判斷之心,其功用在于體人生,知人倫,明是非,辯善惡,只有如此才能“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做一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下一之人。
信:“信,誠也”就是說做人要誠實,守信用,城守諾言是武林的傳統。“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實踐諾言,不失信于人,不畏艱難險阻,甚至甘愿犧牲生命,只身赴死的事跡,歷代多有所聞?梢,守信重諾是武德的重要內容之一。
勇:武德中的“勇”既是道德標準又是行為實踐。但“勇”又有“大勇”和“小勇”之分。武德中提倡的是“大勇”,指的是通曉仁義道德,明辨是非善惡之后,果斷采用的舉止行為。為國為民,匡扶正義,除暴安良,懲惡揚善,濟弱扶貧等,即為“大勇”之舉,在武林中是被極力推崇和效仿的。為私利或者意氣用事而逞強斗狠,則被視為“小勇”,也稱作“匹夫之勇”,為武林中人所不屑。
(二)武禮
一、徒手禮
(1)抱拳禮:是由中國傳統“作揖禮和少林拳的抱拳禮(四指禮)”加以提煉、規范、統一得來的,并賦予新的涵義。
行禮的方法是: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攏伸直成掌,拇指曲攏;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貼右拳面,左指尖與下頦平齊。 右拳眼斜對胸窩,置于胸前屈臂成圓,肘尖略下垂,拳掌與胸相距20--30厘米。頭正,身直,目視受禮者,面容舉止自然大方。
抱拳禮的具體涵義是:左掌表示德、智、體、美“四育”齊備,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驕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習武,左拳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亂”、“武不犯禁”,以此來約束、節制勇武的意思。
左掌右拳攏屈,兩臂彎曲成圓,表示五湖四海,天下武林是一家,謙虛團結,以武會友。左掌為文,右拳為武,虛心、渴望求知,恭候師友、前輩指教。
(2)鞠躬禮
行李方法:并步站立,兩手垂置于體測,手心向內貼于大腿外側,上體向前傾斜15度。
二、武禮的應用
(1)在教學訓練中的運用
無數課堂是一個嚴肅的教育場所,師生要用武術禮儀的標準來約束自己,言行有禮。技術教學、訓練禮節:上課鈴響時,班長活值日生整隊集合,清點人數完畢,想老師(教練)報告時,師生均行“抱拳禮”。老師向學生問:“同學們好”的同時,行“抱拳禮”。學生在回答“老師好”的同時,行“抱拳禮”。然后落手立正,禮畢,上課開始。下課時,老師向學生說:“同學們再見”,學生在回答“老師再見”的同時,行“抱拳禮”,落手站立,然后學生再落手立正。禮畢,師生下課。
(2)在理論課堂中的運用
當老師走向講臺時,班長發口令:“起立,敬禮!”學生起立行“鞠躬禮”。老師看學生已經行禮端正,亦行“鞠躬禮”答謝。班長發口令:“坐下”!學生就坐,開始授課。下課時,老師說:“下課”!班長發口令:“起立,敬禮!”學生起立行“鞠躬禮”。老師看學生都已經行禮端正,亦行“鞠躬禮”回謝,禮畢,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