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前防務省次官守屋武昌出事了。福田康夫首相剛上任兩星期,正與國會鏖戰全民關注的老年金問題,不想新聞媒體齊刷刷地轉向報道守屋武昌涉嫌受賄一事,舉國嘩然。
此后三周,日本的大小電視臺、報紙、因特網站盡把焦點轉向守屋,不禁令我納悶:難道一個業已退休的自衛隊領導干部的武德問題竟比人人利害相關的老年金還重要嗎?由此勾起了我對自衛隊武德文化的興趣。
精確規范行為的倫理規程
守屋不是因為觸犯法律而遭媒體討伐的,而是因他違反了自衛隊員倫理規程(相當于紀律條令)。守屋是自衛隊的紅人,排名僅次于防衛大臣、副大臣。在他出任防衛省事務次官4年中,掌管軍需和人事大權,為自衛隊突破憲法出兵伊拉克和防衛廳升格為省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尊為防衛省的“天皇”。
守屋63歲高齡退役,可謂衣錦還鄉,卻不想他接受軍需供應商宴請和受邀打高爾夫球一事敗露,武士的名譽毀于一旦。說來,守屋君與山田洋行業務往來十幾年,在工作中結交朋友也是人之常情,但他違反了自衛隊員倫理規程中自衛隊員不得接受利害關系者的招待、自衛隊員不得與利害關系者一同游玩兒的規定。
日本是一個高收入、高消費的國家,中等收入為每月30萬日元,大凡過了35歲的日本人收入基本都在這個中線以上。但自衛隊員的倫理規程處罰的紅線很低,部員以上干部接受5000日元或等值的物品饋贈就得報告倫理監察官,由監察委員會決定該饋贈是否給你個人,并且規定自接受饋贈兩個月內不報告即按違紀處理。如此一刀封殺的處罰條令共有六章十四條六十多款細則。
不僅如此,倫理規程還規定了自衛隊官接受演講所得、受邀出版作品的規定,還有接受保險、醫療保健等的贈與規定,總之凡是可以讓你利用職務之便拿好處的地方,處罰條款都一網打盡了。
據悉,倫理規程是沿襲早期武士道注重行為規范的傳統,從校正行為的角度來制定的,以致很嚴、很細、很全,可見日本在武德養成上不是坐而論道。
舉國監督的監察制度
日本人守紀律是世界上出了名的。按照武士文化,武士是國民的榜樣,自衛隊代表國家形象自然就成了全民共識。所以,如今,大凡自衛隊做了什么好事,國際上得了什么大獎,報紙上也就一筆帶過,老百姓也不一定關心。但一當自衛隊犯了點事,則全國聲討之。由此可見,自衛隊面臨的道德壓力著實不小。
更讓自衛隊小心從事的動機還在于無處不在的監察制度。關于對自衛隊的監察制度堪稱日本特色,我對這一制度的認識是從一件小事上體會到的。算起來我在日本訪問的陸自、海自、空自機關和部隊已不下六七家,但都沒見到有軍容風紀檢查的。一問才知自衛隊沒有上級檢查軍容風紀之說,沒有作風紀律整頓月,但他們有人民監察員,就是讓老百姓來監督自衛隊。道理很簡單,因為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人民監察員的資格要求是年滿18歲以上的日本國民,熱愛國防,不是公務員和政府顧問,不在各級議會中擔任議員,符合大學教師、公司職員、農民、漁民、手工業、服務業等職業者均可申請加入。
人民監察員的職能主要是兩條,一條是接受自衛隊的問卷調查,如是否同意發展導彈防御系統BMD、是否贊成預備役制度改革等等;另一條就是給自衛隊打分,通過參觀部隊,參加各單位的公開活動,評價所在地區、所在單位的自衛隊部隊作風、素質。所以,人民監察員也就成了社會與自衛隊溝通的渠道,如果大街上有人看到哪個自衛隊員不守規矩了,哪家自衛隊的車按喇叭了,很快就反映到人民監察員那里,這個單位可就要掛紅燈了。
此外,防衛省還有專門的監察部門,再加上各政黨監督和無縫不鉆的媒體監督,自衛隊在強力監督下誰還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從而自然被塑造成模范公民。
知恥而進的尚武精神
大和民族素有尚武傳統,而恥感文化則是尚武精神的一大動力之源。日本方面喜歡在戰史研究上投資,特別注重二戰史的研究,把先勝后敗的太平洋戰爭作為重點,一個敗例一個敗例地同美軍交流,也貫穿了以敗戰為起點來研究戰役戰術的思想。甚至對打勝的戰例也研究不足和問題,像對太平洋戰爭失敗原因的研究一直追溯到作為戰勝國的一戰時期,認為一戰暴露出的總體戰力不足未能認真吸取,以致二戰時對總體戰力的發掘和指導不夠。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確實以“失敗乃勝利之母”為尚武精神的原點,并深入影響到自衛隊的思想方法上來。
恥感文化對擁有注重武士名譽傳統的自衛隊來說起到了很強的激勵和鞭策作用,他們將傳統的武士準則反映到現實中來,把諸如工作上不認真,業務上不精通,紀律上不自律,生活上不檢樸統統以為恥,因而有損武士的名節,故而激發出拼搏的意志。如果說今天自衛隊的戰斗精神從何而來,都可歸結為一個“恥”字。
恥感文化在無形中培養了自衛隊富有特色的行為品質,而這些品質也見諸于其他行業,最鮮明的就是富有職業精神。什么事都要按規矩來,什么事都力爭做到完美。最典型之處就是在和平發展40多年的日本,居然每座兵營門口都如臨大敵般堆著沙堆,每有車輛進出時全副武裝的哨兵不厭其煩地推開鹿角丫杈,再進幾十米又見用沙包堆砌的半圓形掩體,而兵士們即便是在整修草坪也戴著鋼盔,男兵女兵都如此,機關基層也盡然,當然不在作訓之列的自衛隊官除外。同樣,這種文化也杜絕了外部一些商業氣息和官僚氣息的侵襲,典型的像日本政壇有不少太子黨出人頭地,而自衛隊員子承父業者也不在少數,但都默默無聞地工作,秉承知恥而進的尚武精神。
崇尚“一人定國”的漢唐軍風
自衛隊是在美軍的組建和訓練下成立和發展起來的,武器裝備和軍事訓練基本是美式的,但他們的文化根基卻沒變,傳統武德得以傳承下來。自衛隊的文化根基仍然是武士文化,其中既有其神道的成分,也有儒學因子,而其行為文化更帶有濃郁的崇尚漢唐軍風的色彩。
剛到日本時,武官曾問我毛筆字寫得如何,當時我感到十分詫異。但幾個月下來,便感到自衛隊在很多方面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比如在某方面隊聽總監講自衛隊官的修養問題時,總監命人取來一匾,上題“先憂后樂”4個斗大的草書,并點名讓我談對范仲淹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理解。
又如,自衛隊官們從小學開始就在日本史里讀日中交流史,中學時要上中國史,還要學老子、孔子、孟子和莊子,所以他們對《論語》、《大學》都不陌生。以至于出現了這樣一個現象,在自衛隊大家以會點書法為榮。過去,源于漢唐軍事文化的書法、兵法、劍道、柔道、茶道曾經都是武士修行的必修課,如今它們都以不同方式傳承下來,仍然是武德文化中的瑰寶。
日本武士文化敬慕漢唐軍風的純正是有歷史淵源的。日方學者告訴我這是因為中國文化自元朝以后變化較快,而處于周邊的日本反應慢,所以他們被留在了唐朝。這的確是一種說法。但我認為更主要的原因是日本人對古代中華文明的吸取具有鮮明的選擇性,在武德方面尤為突出。正如日本人不喜歡《紅樓夢》,而酷愛《三國演義》一樣,他們認為《紅樓夢》里人際關系太復雜,不符合大和民風,而把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士比作三國時代英才們的日本版,所以看《三國演義》能使他們陶醉于豪情壯志之中。
實際上,日本人對武德精髓的領悟是對漢唐軍事風范的理解而來的,并不是盲目照搬。日本人認為漢唐兩代是中華文明的輝煌期,其成功經驗很多,但對日本適用的最根本的就是“以誠立國,明恥教戰”。如他們崇尚飛將軍李廣寧可自刎謝罪也不用錢贖命的恥精神(在漢驅匈奴的戰爭中李廣因迷路而誤期,按律可斬,亦可交罰金,李廣以為恥,遂自盡),敬佩唐太宗與死囚間的誠信之舉(貞觀七年,唐太宗李世民允許全國在押390名死囚回家省親后再斬,死囚們無一背信)。明治維新時武士階層能夠集體平靜地接受被削去士族地位,也是效仿初唐將領們為改革讓路而不計個人得失的品行(唐初為恢復經濟和改革軍制實行精兵減將,裁掉一半的將軍回家待命,均領一半俸祿,竟無人抵制)。
記得馬克思曾在《資本論》第一卷中說,就進入資本主義前的社會而言,日本比歐洲的中世紀更具真實的封建制度的圖景。而這個更真實的封建制度在軍事上承襲了漢唐兩代的很多特征。直到明治維新后天皇才在《軍人敕諭》中宣布終止唐朝軍制。所以從日本延續至今的恥文化、誠文化中也可窺漢唐軍風之一二。如今,日本的武德文化又有了新發展,他們把《大學》中的一句話“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濃縮為“一人定國”,提出“一人可興國,一人也可亡國”的新武士精神,福田康夫干脆用這句話作書名發表大作,并一舉成為2005年度日本暢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