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武德的概念在上古時代就已產生!妒酚·五帝本紀》記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黃帝不僅重視“武”,而且重視“德”,并把二者結合起來。對修德振兵思想闡述較為全面的是《吳子》,其《圖國》列舉了承桑氏和有扈氏之君因“修德廢武”、“恃眾好勇”而導致國家滅亡的正反兩方面例子,說明只有“內修文德,外治武備”,才是強國辟土的正確之策。先秦以降,“武德”一詞開始作為軍旅德性的專用術語出現在文獻典籍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的楚莊王“武有七德”說,即“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武”與“德”二字連用,則始見于《國語》:“有孝德以出在公族,有恭德以升在位,有武德以羞為正卿,有溫德以成其名譽。”這里的“武德”特指軍人從武、用武、尚武所表現出來的德性。后來隨著武德文化的發展,其內涵也不斷豐富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