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劍樓文集》是蔡龍云教授舊時以本名或筆名在報紙雜志上發表過的文章、著作中和教材中的某些文字章節、武術理論課的課堂講稿共68篇,并按時間的先后所輯成。全書共分68個章節,具體內容包括“從擒拿法與劍舞來看武術運動的技擊性與藝術性”“武術器械中的長槍”“豐富多彩的祖國武技藝術”“如何欣賞武術表演”“華拳的起源及發展”等。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專業人士實踐學習。具有指導意義!

以下就本書各章節中摘選出部分句子。以饗四海武林同仁:
1.我們練猴拳是采取它的活潑、敏捷的精神,并不是要我們學那些猴子的丑態。
2.雙刀進槍是表現著兩種不同的器械再怎樣地進行你攻我守的意義,嚴格的說來,是不可以碰到各人的身上的。
3.劍舞要達到它高度的藝術性,如果沒有熟練的、精湛的武術中的腰腿功夫,沒有充分的熟悉與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特性是不可能達到的。
4.我國武術從創始到現在,始終是循著“擊”和“舞”兩個方面發展的。這兩個方面傳統的構成了整個武術運動。
5.推手的特點是在于運用肘、腕、掌、指的本體感覺來判定對手肌肉力量上所發生的最細微的變化(術語喚作“聽勁”)根據種種不同的變,或滑(化)而避脫或借勁發勁地將對手推出。
6.武術運動的一般的最基本的技法有“四擊”“八法”“十二型”之說,總稱為“二十四要”。它包括技擊法則、人體動態的規律和武術運動的藝術表現方式。
7.“八法”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它關系著人體的上肢、頭部、軀干、下肢、精神、呼吸、力量以及技術的“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精神、氣息、勁力和功夫”八個部分。
8.“眼法”在武術運動里不是單獨活動的,它必須是“眼隨手動”“目隨勢注”。
9.“身法”包括胸、背、腰、腹、臀五個部分。
10.“連”并不是說非要把整個套路里面的所有動作一連串的毫不停頓的一氣練完,中間沒有停歇,而是要求在一招一式之間,必須做到“形斷意連”,“勢斷氣連”。
11.識別武術表演,首先要注意的是“手法”,所謂“內行一出手,便知有沒有”。
12.“手法”是拳、掌、鉤、爪等“手型”,沖、推、劈、挑等“拳法”和“掌法”,以及肩肘腕“關節活動”的總稱。
13.武術在拳法和掌法上講究輕快、準確。不論是沖拳還是推拳,都必須迅速有力,所謂“拳如流星”。而沖拳又要求“拳不過肩”,推拳則“掌不過眉”,有句話說“沖拳不過肩,掌指齊眉間”。
14.武術在肩、肘、腕的“關節活動”上講究“行肩、游臂、活腕”。一位好的運動員的動作,必然是“松肩順肘”,腕部的分、挑、翹、抖等一清二楚。
15.走步有躥、蹦、跳、躍之分。
16.我們看武術運動員的“身法”,除了注意他的胸、背、腰、腹、臀五個部位之外,還得注意他腰部的折、彎、扭、擰等動作的變化,是否做得柔軟、堅韌、靈活、有力。身體的五部正直,身法的變化靈活、有力,這就是好身法。
17.一個好的武術表演,不僅要求“手到眼到”,而且還要表現出“運動感情”來。
18.識別表演好壞的另一個方面,要看“動要有韻”,“靜要有勢”,“快而忌暴”,“慢而忌溫”。
19.火爆的表演往往容易藏拙,把穩、正、準、柔的許多缺點隱藏下來,使你難以發現。
20.汲取動作的特長來創造拳術,武術家們認為應該“貴在取意”,應該把動物的特長提煉為“拳術化”,而不該使拳術形成為“動物化”。螳螂拳在這方面是個很好的典范。
21 武術教學應分為以下五個步驟:
一、動作方向路線的傳授
二、動作勢式步型的求正(武術是一種活動性的項目,中間的靜止仍然是動作的繼續。所以決定質量的,除了靜止的準確與公整外,更重要的還在于活動變化中的準確與工整。忽略了這一點,就會大大影響動作的質量,就會把一個充滿生氣的活的動作變成沒有生氣的“死”的空架子。)
三、動作完整連貫的求一
四、動作抑揚頓挫和意氣神法的精究(武術的套路動作,一般是極講究抑揚頓挫、吞吐浮沉及心志活動的。如果只注意到動作的工整和節奏,忽略了心志活動那就不是武術了。武術是要求“形神兼備”的。)
五、習而令其鞏固(從武術整個教學階段來說,這五個教學步驟還只是樹立概念的階段,并不是提高階段。所以在“習而令其鞏固”這一步驟里對技術的提高還不能有過高的要求。)
22 一個武術動作包含方向路線、架勢結構、力量速率、停歇頓挫、意氣神法五個基本要素。
23 一個武術動作,總是包括著起勢、過度、變化、定勢等轉換過程。
24 槍的“圈法”需要運用腕力、臂力、肩力、和腰力來操縱,使槍能在格斗實用時就像春藤盤樹那樣牢牢地纏粘住對方的槍桿。
25 劍術按其劍路的體勢而言大致可歸納為四種:工架劍、行劍、醉劍、綿劍。
26 明代程沖斗在《少林棍法闡宗》里說,少林寺棍法源出緊那羅王。
27 少林寺棍法中包含有“陰手棍”六路,所謂陰手,即兩手虎口相對著持棍,以小指一側朝向著棍頭和棍根,能長棍短用。
28 中國武術,在長拳、短拳兩類的拳術中,有工、行、醉、綿、勁、別六種體勢。
29 抱拳禮:規定左手為掌,拇指屈攏,其余四指相并伸直。屈攏拇指,是表示練武者“不自大、不驕傲、不稱霸”。四指相并,是表示德、智、體、美“四育”,練武者必須“四育”齊備,具有高尚的情操。規定右手為拳,拳代表著“勇猛”、“武力”。勇易滋亂,武易犯禁。以左掌把右拳偃住,表示“勇不滋亂,武不犯禁”;“止戈為武”,“練武不動武”;以“三不”“四育”來約束節制勇武的意思。
30 武術的套路,包括拳術和器械。器械有長、短、軟、雙之分,拳術有長拳、短拳之別。項目繁多,內容不一。但就其體勢而言,大致可歸納為工、行、醉、綿、勁、別六種。
31 流派是各家拳法從理論指導、技術特點、運動風格等諸方面綜合而成,宗派則是封建宗法意識的傳承。武術發展大討論中,應該提倡闡述自己觀點的流派,反對打擊別人、唯我獨尊、老子天下第一的宗派意識。
32 武術技擊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所謂“絕招”,一投足一舉手即致對方于死地而后快的殊死決斗;另一種是按照一定的規則,佩戴適當的護具,雙方進行角力斗智的搏擊運動。

武術館校、武術社團、武術代表人物提供文字、圖片等新聞素材,免費為您宣傳。E-mail:709882957@qq.com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全球功夫網系信息發布平臺,文圖如涉及版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