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三屆)“敬老得福•北京最美太極老人” 展示活動

最美太極老人大講堂崔仲三、杜德平“太極對話”
——練習太極拳的基本規律與注意事項
金秋十月,北方大地漸漸地顯示出滿目的五彩斑斕,在這個秋風浩蕩、心神舒爽的季節里,兩位“最美太極人”:楊式太極拳名家崔仲三先生與北京市武術協會會長杜德平先生,展開了一場“太極對話”。杜德平先生現場客串“主持”,請崔仲三先生為廣大的太極拳愛好者“傳經授寶”。崔老師針對業余太極拳習練人士,分享了學拳、練拳要點,引導大家正確理解、練習太極拳,在日復一日中漸行漸進,在一招一式中體悟太極拳的精微與博大。
以下為對話實錄:
杜德平:20年前,中央人民廣播電視臺有一位“國嘴”宋世雄,以專門解說足球與重大體育賽事而享譽全國。20年前,在北京同樣也有一位武術界的“宋世雄”,他就是楊式太極拳名家崔仲三先生。當時國內一些重大的武術賽事活動,大部分由崔老師解說。
崔仲三:非常榮幸,今天有機會與杜會長一起為大家聊聊太極拳,以及與太極拳有關的知識。剛才杜會長非?蜌,把我介紹了一番。如杜會長所言,在武術界我還真有“宋世雄”之稱。我自幼習練太極拳,之前在體委負責太極拳的工作,讓我有機會參與許多國家級的大型運動會,并在會上負責解說與評論。

杜德平:崔老師今年74歲,屬豬。十二生肖,子鼠為首,亥豬為尾,不斷輪轉。我與崔老師一致認為:一個人能不能成功,貴在堅持。我們講太極拳,也講究“終始”,而非“始終”。每練一遍太極拳,從起式到收式,說是結束了吧,其實又動起來了!周而復始,如環無端,這是太極拳的主要規律,也是萬事萬物能夠持續發展的基本規律。
崔仲三:確實是這樣。我們每個人練得太極拳流派不一樣,但是總體的太極拳理論是一致的。太極拳實際上是一個大的課題,一個“大太極”的概念。
杜德平:請問崔老師,您的大名是誰給您起的?“仲”和“三”,意思是有矛盾的。我們知道“仲”表示排行為二,比如孔子排行老二,叫孔仲尼。您名字中的“三”,是什么意思?
崔仲三:其實許多人對我這個名字都會產生疑問,說這兩個字的意思實際上是矛盾的。“二”和“三”之間有關系嗎?有關系。但是,我這個名字是從哪來的呢?是我爺爺當年從“連中三元”這個出處取來的。(釋義:“三元”,指古代科舉考試的稱號“解元”、“會元”和“狀元”。解元是鄉試第一名,會元是會試第一名,狀元是殿試第一名,連中三元就是接連在鄉試、會試和殿試中獲得第一名,也就是從萬千考生中脫穎而出,獨拔頭籌。)
杜德平:過去文言文里面有音相同、字不同、意思相同的情況。剛才說到“三”,老子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請崔老師講講您在教學與傳承當中,是如何做到“三生萬物”的呢?譬如,手眼身法步在練習的過程中,如何把握最基本的三點?

崔仲三:前兩天我在網上直播的時候,講了一個動作,這個動作是兩個不同的三合一:左三合一與右三合一,加起來是大的三合一。其實我是在講一個動作,這個動作有身體左側的動作,又有身體右側的動作,這其中內含許多細節。練習太極拳,其實難在細節,細節的把控是非常難的。我經常在課堂上給大家講,細節就是“魔鬼”。你要把它“降住”了,“降住”了這個細節,那么你就把這個動作大概掌握了。
杜德平:我的師父馬虹先生曾說過,功夫是源于細節的積累。
崔仲三:馬虹先生是我非常崇敬的老前輩。我們練習一個動作,比如“攬雀尾”,你先把身體左側的三合一練明白了,再把身體右側的三合一也要練明白,你把這兩個三合一加成一個大三合一,這才是一個完整的動作。但這一個完整的動作是由不同的細節完成的。那么在楊式太極拳里有許多轉體、轉腳的動作,以中心的大轉動,帶動其它的小轉動,這又是三分之一(三合一)。
三,在太極拳里面出現得太多了。而且這些年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也結合自己的體會和自己對某一動作的理解,以“三”字進行闡釋。當然這種闡釋有時候可能比較粗淺,還未達到那個高度上,但是學員聽起來覺得有意義、有收獲、有啟迪,能夠更好地完成動作;緫昧诉@種理論教學,讓我體會到了如杜會長所說的“三生萬物”的感覺。
杜德平:三,還有“重三”(釋義:1重卦,兩個三爻的單卦相重;2上巳,指農歷三月初三日)。也有“三重”:重點把握三點,如我們講得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都是“三”。另外,練太極拳就像《道德經》里面所講:年輕的時候學叫“為學日益”,一日練、一日功,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到了崔老師這個境界以后,就到了“為道日損”。這個階段提煉精華,也就是“道”。“道可道,非常道”,“道”就是所謂的最基本的規律。

崔仲三:練太極拳是有規律的,如果違反了這個規律,就無法得到一個很好的動作效果,F在練習太極拳的群體非常大、非常多,往往很多時候產生一些不太舒服的現象。比如說膝關節的疼痛,這個可能在練習太極拳的人群當中,以中老年人居多,出現這個問題的人也最多。這個情況的出現,實際上是他沒有理解這個動作的原理是什么,應該怎么做才能避免膝關節受傷。而許多太極拳愛好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傁胫蟾攀沁@樣,其實它大概還真不是這樣。為什么?因為這中間有它的理論、技術要求、規范性以及必須要做到的地方。就像剛才所講,這個“魔鬼”你沒降住,反而“魔鬼”把你給降了。有一次我在中央電視臺做節目,有個人對我說,“哎呀,我練了三年不能上樓”。醫生勸說千萬別練太極拳,是太極拳把你練壞了。我當即接了一句:“不是太極拳把你練壞了,是你把太極拳練壞了。”為什么?因為他沒理解太極拳,錯練了太極拳。
杜德平:打拳一定要“明理”,所以我也請教崔老師,對老年人學練太極拳,您有什么建議?比如您剛才說要懂得基本原理 —— 什么時間打合適、打多長時間合適,男女練拳是不是不一樣?最美太極老人,怎么體現“美”?
崔仲三:其實太極拳每個動作之間,如果按照規律去做,應該是一個非常美的動作外形。心態是平和的,動作是柔美的,肢體是舒展的。舒展大方都是對太極拳的形容詞。但是怎么做到舒展大方?怎么達到一個動作的外形讓別人看著是這么回事?老年朋友,包括年輕人學太極拳,不要注重數量,一定要注重質量。只有質量的提高,才能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
杜德平:第一點是理論遵照規矩打,第二點是要注重質量。數量要根據身體素質量力而行,主要關注質量。

崔仲三:再一點,練太極拳一定要明規矩,明規矩以后練規矩。意思就是明白怎么練太極拳了,規規矩矩練。練了以后還要守規矩。不能在練習中再加自己的想象,因為想象不是老前輩幾百年來留下的寶貴東西。最后是出規矩。出規矩并不是讓你離開這個規矩,而是動作一擺,讓人家一看,這就是規規矩矩的一個動作。就像這個產品,你看似簡單,它就是一個太極拳的動作,因為它形似,這就是規矩。如果隨意修改它,就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動作。所以要明規矩、練規矩、守規矩、出規矩。出規矩不是出了這個圈,而是守住了動作規格,這樣才能產生好的動作效果。
杜德平:您說的這點,讓我想起了孔子《論語•為政篇》所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就是遵守這個規矩,而且是自律。自律和不自律,都要經歷吃苦的過程。不同的是,自律的苦,會讓人生越來越甜,會使人自由自在。用對的方法,就會讓自律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就有可能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崔仲三:練拳要不斷地修正。因為在練拳的過程中,自己會有感覺。這種感覺在師父/老師的指導下,不斷地修正。一個動作外形的修正,只是一個形,更多是心態的變化。通過太極拳的練習,能讓老年人的心態變得非常平和,這一點確實是這樣。我從四歲開始練拳到現在,差不多七十年了,深感練習太極拳,對于每一個練習者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心態和身體隨著長期鍛煉積累,在潛移默化中越來越好,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是長期堅持的結果。
杜德平:貴在堅持。練太極拳通過肢體的開合、開胸、開肩、開胯、開懷、開明,人就長壽了,就是最美太極老人。
崔仲三:太極拳不僅是肢體動作,更有文化內涵,潛移默化令你融進太極拳,融入進去,就不只是愛好,而是“骨灰級”的酷愛。但是太極拳的練習,非常注重基本動作的重要性,不要追求一個套路的完整演練,而要明白每一個基本動作的原理,這樣才能起到非常好的鍛煉效果。

講堂尾聲,為便于太極拳愛好者進一步學習與領會太極拳,崔仲三老師親自示范了幾式太極拳動作,并現場指導一名太極拳運動員演練,理論結合實際,現場“講錯”——太極拳功架、手型、步法、路線等。崔老師把高深的理論通俗化,讓大家聽得懂、學得進,身體力行闡明了跟“明白”老師、練“明白”拳、做“明白”人的道理!
武術館校、武術社團、武術代表人物提供文字、圖片等新聞素材,免費為您宣傳。E-mail:709882957@qq.com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全球功夫網系信息發布平臺,文圖如涉及版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