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少林童子功》;毛景廣主編;海燕出版社,河南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少林武術的由來
少林拳源于少林寺,拳因寺而得名,故名少林拳。少林拳是少林拳術和器械的總稱。少林寺位于我國河南省登封市境內,在登封市西北約1 3公里處,是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為來中國傳教的印度僧人跋陀所建造。由于寺建立在嵩山支脈少室山陰的密林叢中,故名嵩山少林寺。
關于少林武術的產生,世人有許多說法,但真正有據可信者應從隋唐講起。
隋末唐初(公元620年),李淵、李世民父子為了爭霸天下,與盤踞在洛陽的隋朝大將王世充交戰。在戰斗的緊要關頭,以曇宗為首的少林寺僧,活捉了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則,并將其捆綁送至唐營,立了大功。李世民登基之后, “嘉其義烈,頒降璽書宣慰”(少林寺碑),對立功和尚各有賞賜,其中曇宗被封為大將軍。這次戰斗,給了少林武僧習武成名的機會,揭開了少林武術光輝燦爛的一頁。少林寺發展很快,名聲日隆。貞觀以后,少林寺僧“晝習經曲,夜練武略,修文不忘武備”(西來堂志善碑),修佛習武成了少林寺世代相傳的獨特宗風。
北宋年間,福居和尚做少林住持時,曾邀請全國武術名流云集少林寺,虛心與各派切磋技藝。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少林寺武僧宗印受命率“尊勝隊”和“凈勝隊”兩軍,進發潼關,與金兵對壘,報效國家。
元朝,崇尚釋教,少林寺與皇家關系也十分密切,元世祖命福裕大和尚住持少林寺,并統領嵩岳一帶所有寺院。此時的少林寺,眾常兩千。寺僧習武隊伍中,如智庵、智聚、子安、黨訓等,都是當時身懷絕技的名僧。
明代,少林武術蓬勃發展,譽滿天下。少林棍在少林武術中占有重要地位,少林僧所使用的兵器以棍最為聞名。 《武備志》作者茅元儀對少林棍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認為“諸藝宗于棍,棍宗于少林”。特別是在抗倭衛國的戰爭中,以棍為殺敵武器的“本寺武僧屢經調遣,奮勇殺敵”(少林寺萬歷二十三年七月碑)。 “俱持鐵棍長七尺,重三十斤,運轉便捷如竹杖,驍勇雄杰,官兵每臨陣,輒用為前鋒……掄棍破敵,與者即仆,頃刻斃數倭”(《上海掌故叢書•吳淞甲乙倭變志》)。少林僧為國為民的英烈壯舉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可歌可泣的雄壯詩篇。
清代,少林寺習武之風極盛。今之少林寺毗盧閣(又名千佛殿)內青磚地面上尚存的當時寺僧練功形成的48個凹陷腳窩,就是少林寺武僧長期從事武功訓練的有力佐證。
民國時期,少林武術曾是“國術研究館”主要學習和研究的內容之一。然而由于當時軍閥混戰,給少林寺帶來了滅頂之災。1 928年,國民軍馮玉祥部石友三與建國軍樊鐘秀戰于河南,石友三攻占少林寺后,為泄私憤,便縱火焚寺,大火持續40余天,殿堂樓閣等古建筑全被夷為平地,大量珍貴文物也一同化為灰燼。
新中國成立后,少林寺和少林武術又獲得了新生。黨和政府不但撥?钚迯蜕倭炙,而且對少林武術的發展也十分重視。特別是1982年,香港中原影業公司功夫片《少林寺》的公映,使少林武術興旺空前。
少林拳是中華武術中一大派系,其內容豐富多彩。目前社會上廣為流傳的典型拳路就有大洪拳、小洪拳、炮拳、羅漢拳、朝陽拳、梅花拳、通背拳、長拳、關東拳、長護心意門、七星拳、心意拳、柔拳、少林太極拳,以及各種器械、對練等。另外,還有與養生功、醫學、氣功等有關的內容,都是十分寶貴的民族傳統文化。
少林拳的特點
少林拳樸實無華、立足實戰,其運動特點也具有鮮明的技擊性。
拳打一條線,拳打臥牛之地。
少林拳套路繁多,結構緊湊,短小精悍。演練時,起落進退多在一條線上運動。眾多少林拳家認為,從實戰角度出發,真正交手相無非幾步之距,直線運動最為有效,方寸之間便有勝敗之分。這充分體現了少林拳不受場地大小限制,隨時隨地均可施展解數和發揮威力的特征。
動作迅猛,快速有力。
少林拳要求剛健有力、迅速激烈,即所謂“起手連珠炮,拳打一氣連”, “使勢千著,以快為先”。在套路演練過程中,要求幾個或十幾個動作連貫快速,一氣呵成。少林拳雖以剛為主,但同時也要求剛柔相濟。 “剛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后”,動如風,站如釘;重如山,輕如毛;守之如處女,犯之若猛虎;靜則以逸待勞,動則使其無喘息之機;如此等等。
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滾出滾入,富有彈性。
就手法而言,少林拳要求兩臂保持一定曲度,沖拳推掌,須蹬腿轉腰、抖肩發力。 “身以滾而動,手以滾而出”,反對僵直拙力。在完成動作的一瞬間,依手臂的自然反彈力,使手臂形成曲非曲、直非直的態勢,為繼續攻防創造便利條件。滾出滾入,更是攻防技術的科學反映,旋動可增強攻擊力,滾動也有利于化解對方之力。
眼法以目注目。
少林拳對眼的要求是必須頭隨勢轉,手到眼到,以目注目, “以審敵勢”。演練少林拳,眼要明亮有神,眼明方能手快。 “虎視眈眈,氣息沉沉,目光炯炯,含有神威”,顯示咄咄逼人之勢。交手,不是注意對方手和身軀,而是觀察對方眼神,以目注目,算計對方。
進低退高,起橫落順。
少林拳要求進攻時力求重心穩固,身正發力,以加強進攻力度。防守動作則要求動作靈活,靈敏快速。凡退凡落多要求側面對敵,以縮小受擊面,便于防守與進攻。
注重內外三合的協調配合,以氣催力。
內外合一、形神兼備是少林拳整體動作的特點。每個招式都必須做到手到、眼到、身到、步到,周身各部位密切配合,協調一致。由于少林拳動作緊湊,不易大開大合,所以對身體也有相應的具體要求, “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即所謂“外三合”。少林拳把思想比作心, “心動勇氣生”, “心一顫,四梢皆至,內勁即出”, “心動必形隨”, “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即所謂“內三合”。少林拳譜中稱: “法是拳,力是氣,練氣行動,送去必用呼,接來必用吸,運氣貴乎緩,用氣貴乎急,氣在先行,力在后隨。”實際上是講技擊格斗和套路演練中意識與行動的高度統一。以聲助威。
少林拳的演練過程中還有一個發聲特點,這就是以聲助威。通常演練者除了在套路結尾時隨最后的動作發聲“威”外,演練過程中也常有“呀” “嗚” “哈”等不同發聲。這些發聲源自腹腔,短促有力,吼聲如雷,富有震撼感。
少林拳基本動作與方法
一、手型
1.拳
五指攥緊,拳面要平,拇指壓于食指、中指第二指節上。(序圖1)
.jpg)
2.掌
(1)柳葉掌:拇指內屈,其余四指伸直并攏向后伸張。(序圖2)
.jpg)
(2)八字掌:拇指伸直,虎口張開,其余四指伸直并攏向后伸張。(序圖3)
.jpg)
(3)分指掌(透風掌):五指用力分開,掌心微凹。 (序圖4)
.jpg)
3.勾
(1)屈腕,五指撮攏。(序圖5)
.jpg)
(2)屈腕,拇指與食指、中指撮攏,無名指、小指依次內屈。(序圖6)
.jpg)
4.爪
五指有力分開,第二、三節指骨彎曲,第一節指骨盡量向手背的一面伸張,掌心凸出。 (序圖7)
.jpg)
5.指
中指與食指伸直自然分開,其余三指屈于手心,拇指壓在無名指第一指節上。(序圖8)
.jpg)
二、步型
1.弓步
前腳微內扣,全腳掌著地,屈膝,大腿水平,膝部與腳尖垂直:另一腿挺膝伸直,腳尖里扣斜向前方,全腳掌著地(兩腳間距三腳半左右)。(序圖9)
.jpg)
2.馬步
兩腳左右開立,腳尖微內扣,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序圖10)
.jpg)
3.仆步
一腿屈膝全蹲,大腿和小腿靠緊,全腳掌著地,膝與腳尖稍外展;另一腿平鋪接近地面,全腳掌著地,腳尖內扣。 (序圖1 1)
.jpg)
4.虛步
后腳尖斜向前,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全腳掌著地;前腿微屈,腳面繃緊,腳尖虛點地面。(序圖12)
.jpg)
5.歇步
兩腿交叉屈膝全蹲,前腳全腳掌著地,腳尖外展;后腳腳后跟離地,臀部外側緊貼小腿。(序圖13)
.jpg)
6.坐盤
兩腿交叉疊攏下坐,臀部和后腿的大小腿外側及腳面均著地;前腿的大腿靠近胸部。(序圖14)
.jpg)
7.丁字步
兩腿并攏半蹲,一腳全腳掌著地,另一腳腳尖點地,靠在支撐腳內側,支撐腿大腿咸水平。(序圖15)
.jpg)
8.蹲樁步
(1)椅子樁:兩腳并攏,兩腿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全腳掌著地。(序圖16)
.jpg)
( 2) 一字樁:兩腳全腳掌著地,前后并攏,一腳腳尖靠在另一腳內側腳弓處,兩腿屈膝下蹲,大腿接近水平。(序圖17)
.jpg)
9.并步
兩腿伸直并攏,全腳掌著地。
10.蹲歇步
一腿屈膝下蹲,全腳掌著地,大腿與小腿靠緊;另一腳向后相距30厘米屈膝下蹲,小腿與地面平行,后腳跟離地。(序圖18)
.jpg)
11.后點步
兩腿直立交叉,后腳以腳尖點地。(序圖19)
.jpg)
12.跪步
一腿屈膝半蹲,全腳掌著地,大腿成水平;后腿屈膝跪地,腳后跟離地,前腳掌著地。(序圖20)
.jpg)
13.橫襠步
兩腳左右開立,約同弓步寬,全腳掌著地,腳尖正向前方。 (序圖21)
.jpg)
三、手法
1.拳法
(1)抱拳:兩臂垂直上提,同時兩手變拳抱于腰間,拳心向上。
(2)沖拳(前沖、側沖、上沖):拳從腰間旋臂向前快速擊出,同時自然彈回使手臂微屈,力達拳面。側沖、上沖要求同此,唯方向不同。
(3)抄拳:臂微屈,拳自下向前上方抄起擊打,高不過胸,拳背向前,力達拳面。
(4)撐拳:拳肘相并,屈臂從胸前向前向后側擊出,雙臂成弧形,拳心向下,拳眼相對,力達拳輪。
(5)栽拳:臂由屈到伸,自上向下或由前向下栽。速度要快,前臂內旋,拳眼向內,臂伸直或微屈,力達拳面。
(6)架拳(左架、后架):一拳架于額前上方,肘微屈成弧形,臂與前額相距約15厘米,拳眼向下。
(7)劈拳:拳自上向下快速劈擊,臂伸直力達拳輪。掄臂劈擊時臂要掄圓。
(8)裹拳:雙拳從腰間屈臂成弧,側向內擊,拳面八字形相對,力達拳楞(指第二關節楞)。
(9)格拳:上格拳:拳從腰間由腹前屈臂向上,然后外格,拳心向內拳面向上,力達前臂,拳高不過眼。下格拳:小臂向里向外格擊,力達小臂。
(10)擠手抱拳:一手為掌,一手為拳,兩手相擊,即拳面與掌心抱擊。
(11)截把拳:右臂屈900于胸前,手心向上,左臂屈臂于右手前方,手心向上,兩手同時變拳,右拳從下左拳從上盤截擊出,右拳在前左拳在后,雙拳拳心向下。
(12)夾襠拳:拳由胸前直臂向下掛于襠前,拳背向外。
(13)反背拳:拳于胸前,拳背向前,拳心向內,以肘為軸向前彈擊。
2.掌法
(1)推掌:掌由腰間旋臂向前立掌推擊,臂微屈,速度快,力達掌根或掌外沿。
(2)插掌:臂由屈到伸,直腕向下(向前)插掌,力達指尖。
(3)砍掌:臂由屈到伸,仰掌向左,俯掌向右擊打,力達掌外沿。
(4)按掌:自上向下按,手心向下,力達掌心。
(5)撒掌:屈臂向地面抓屈五指,變拳屈臂于胸前,快速伸臂,拳變掌向前抖腕撒出。
(6)架掌:掌心向上,屈臂架于額前上方約15厘米處。
(7)扳掌:屈臂內收,掌經胸前,以肘關節為軸向前彈擊。五指自然分開,掌心向內,力達掌背。
(8)槍手:雙掌手心向上,從腰間向前上方插出,力達指尖。
(9)摟手:雙手側立,手背均向外,右手高,左手低,雙臂呈弧形向同側方向摟出。
(10)云手:兩手相對于胸前,左手在上,兩手依次在頭頂上方盤旋一周后變拳抱于腰間。
(11)舞花手:兩掌根相對交叉,逆時針或順時針絞花。
(12)插指:兩手由拳變指,手臂由屈到伸,兩手由腰間快速插出,力達指尖。
( 13)按爪:爪由上向下按擊,力達掌心。
( 14)十字手:兩掌手腕胸前交叉,掌指朝上,向前推擊。
( 15)撩掌:由下向前屈臂外旋,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隨屈腕直指向掌心卷收。
3.肘法
( 1)頂肘:屈肘握拳,手心向下,肘尖前頂或側頂,力達肘尖。
(2)盤肘:手臂平舉,拳心向下,前臂由外向內盤肘。
(3)架肘:屈臂外旋上舉,拳心向前上方或正下方,屈臂90°置于額前,高不過頭。
(4)格肘(里格、外格):前臂上屈,手心向里,力在前臂,向內橫拔為里格,向外橫撥為外格。
(5)橫擊肘:肘關節屈,弧形向前,屈臂平擊,力達肘尖和前臂外側。
四、腿法
1.曲伸性腿法
(1)彈腿:支撐腿直立或稍屈,另一腿由屈到伸向前彈擊,高不過腰,腳面繃平稍內扣,力達腳尖,腿彈擊到位后自然彈回。
(2)勾彈腿:支撐腿直立或稍屈,另一腿由屈向外后方向纏勾后接彈腿,支撐腳掌用力,旋轉時要保持平衡,力達腳尖。
(3)蹬腿(前蹬、后蹬):支撐腿直立或稍屈,另一腿由屈到伸,腳尖勾起用腳跟猛力蹬出,高不過胸,低不過腰。前蹬時上體正直,后蹬時上體前俯。
(4)踹腿(高踹、低踹、側踹):支撐腿直立或稍屈,另一腿由屈到伸,腿尖勾起內扣成外擺用腳底猛力踹出。高踹與腰平;低踹與膝平;側踹時上身斜傾,腳高與腰平。
(5)鏟腿:要求同踹腿,唯腳掌朝下,腳尖里扣,腳外側用力。
2.直擺性腿法
(1)正踢腿:支撐腿伸直,全腳掌著地。另一腿膝部挺直,腳尖勾起前踢,接近前額,動作要輕快有力,上體保持正直。
(2)里合腿:支撐腿自然伸直,全腳掌著地,另一腿從體側踢起經面前向里作扇面擺動落下。其他同正踢腿。
(3)外擺腿:同里合腿,唯擺動方向相反。
3.擊響性腿法
(1)單拍腳:支撐腿伸直,另一腿腳面繃平向上彈踢;同側手從腰間由拳變旋臂向前插出迎拍腳面,擊拍要準確響亮。
(2)斜拍腳(十字拍腳):同單拍腳,唯用異側手迎拍腳面。
(3)里合拍腳:一腿做里合腳動作,腳掌內扣;異側手在額前擊拍腳掌,要準確響亮。
(4)擺蓮拍腳:一腿做外擺腿動作,兩手在額前依次迎拍腳面,擊拍兩-向,要準確響亮。
五、平衡
1.提膝平衡
支撐腳直立站穩,上體正直。另一腿在體前屈膝高提近胸,小腿斜垂,腳面繃平內收。
2.盤腿平衡
支撐腿屈膝半蹲,另一腿屈膝,腳尖勾起并緊扣于支撐腿膝后。
3.仰身平衡
支撐腿伸直或稍屈站穩,上體后仰接近水平;另一腿伸直平衡舉于體前,高于水平,腳面繃平。
六、跳躍
1.直體跳躍
( 1)騰空飛腳:擺動腿高提,起跳腿提膝彈出,腳面繃平,腳高過肩;起跳腿同側手從腰間內旋臂擊手和拍腳連續快速、準確響亮。
(2)騰空蹬腿:身體騰空,起跳腿由屈到伸向前蹬出,腳尖勾起,力達腳跟,腿高不過肩,低不過腰。
2.轉體跳躍:騰空后擺腿,兩腳同時跳起離地,擺動腿伸直,腳面繃平,成扇面向后擺擊;另一腿或直或屈,力達腳掌,同時落地。
3.旋轉跳躍:擺動腿直擺或屈膝,起跳腿伸直,騰空轉體約180°,接做騰空飛腳。
七、頭法
含胸低頭,下頜貼近胸部,然后突然向側撞擊,頂頭豎頸,力達頭頂。
第一節 少林童子功簡介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內容豐富。有拳術、器械、氣功、輕功、硬氣功等多種功法。人們常見的多是一些拳術或刀劍之類的套路表演,而那些神秘的傳奇功法多鮮為人知。少林童子功就是中國功夫當中最為傳神的功法之一。
對于少林寺的武功來說,由于傳統宗法的影響,歷代恪守 “秘笈不外傳”的宗旨,致使許多神功絕技只在寺內武僧中流傳,很少進入社會,世人對此了解甚少。
少林寺的神功絕技有:氣功、輕功、點穴功、童子功,以及金鐘罩、鐵布衫、鐵頭功等等。其中童子功是少林寺最為古老的一種功法,也是少林寺功夫當中的精華部分,被視為鎮寺之寶。其功法難度很大,練習這種功法是從童子開始,練成之后身體各部位會軟如棉,輕如燕,硬如‘鐵。直至老年也可收到鶴發童顏,精神矍鑠之功效。此功練習要根據身體條件循序漸進,切不可急于求成。
少林童子功動作名稱:雙拔筋、金龜探路、金雞食米、單拔筋、一葦渡江、臥魚、羅漢睡覺、佛童指路、迎佛升天、懶僧拜佛、倒拜佛、羅漢觀陣、青龍盤窩、二龍戲珠、跪肘懸身、朝天蹬。
少林童子功動作說明與圖解
一、雙拔筋
雙拔筋俗稱“抱佛腳”,是少林寺眾僧用來訓練的一種傳統方法。它的作用是拉開人體后側韌帶和經絡,如胯、膝、踝關節韌帶,背部、腿部后側肌肉,以及背后督脈都會被充分地拉長伸展,長期堅持此功訓練可使人步履矯健、精神飽滿、身手靈活、動作快捷。練功前要求平心靜氣,先做深呼吸,然后徐徐伸展,使腹部、胸部、面部完全貼在腿上,自然呼吸九次,隨后收功。此功法分站姿和坐姿兩種,練功時間和呼吸方法相同。需要注意的是此功練習要根據自身條件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切不可急于求成,猛拉硬搬,以免造成肌肉拉傷。
1.身體立直,雙手合什,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1)
.jpg)
2.十指交叉,雙掌上撐,收腹提氣,兩腳站穩。(圖2)
.jpg)
3.身體前傾,雙手合什,引頸收頜,展腰拔筋。(圖3)
.jpg)
4.雙手抱腿,臉貼小腿,兩腳站穩,膝蓋繃直。(圖4)
.jpg)
5.兩手松開,向外伸展,抬頭看手,呼吸深長。(圖5)
.jpg)
6.盤腿坐地,雙手合什,調整呼吸,排除雜念。(圖6)
.jpg)
7.左腳蹬伸,腳掌內扣,左手切掌,轉腰送肩。(圖7)
.jpg)
8.右腳蹬伸,與左并齊,右手插掌,用意運氣。(圖8)
.jpg)
9.上體坐直,兩手貼腹,心靜入空,呼吸調整。(圖9)
.jpg)
10.兩臂伸展,上體前傾,引頸收頜,展腰拔筋。(圖10)
.jpg)
11.兩手抱腳,臉貼小腿,呼吸深長,少林童子,雙抱佛腳。(圖11)
.jpg)
12.兩腿盤坐,兩臂伸展,呼氣配合,松骨松筋。(圖12)
13.盤腿坐直,雙手合什,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13)
.jpg)
二、金龜探路
金龜探路是練習踝關節、腕關節、頸椎等一種柔韌的靜態練習方法。要求兩腳尖外撇,一字形站立,屈膝下蹲,兩手十指交叉,掌心按地,兩臂用力撐直,兩肩盡量下沉,然后轉動頭部,上下左右,緩緩而行,呼吸要求深長勻緩,氣沉丹田。此功不但能夠練習關節柔韌,而且還有清腦、降壓、預防和治療頸椎或腰椎疾病的功效。
1.身體直立,雙手合什,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14)
.jpg)
2.兩腿繃直,上體前傾,雙手合什,伏地拜佛。(圖15)
.jpg)
3.兩腳外撇,腳跟相對,兩腳一線,屈膝下蹲。(圖16、圖17)
.jpg)
4.十指交叉,掌心按地,抬頭引頸,眼珠上翻。(圖18)
.jpg)
5.收頜低頭,呼吸調整。(圖19)
.jpg)
6.兩手撐地,挺胸塌腰,左顧右盼,多次往返。(圖20、圖21)
.jpg)
7.低頭問地,抬頭望天,一上一下,多次往返。(圖22、圖23)
.jpg)
8.身體站起,兩臂伸展。(圖24)
.jpg)
9.兩手貼腹,呼吸調整。(圖25)
.jpg)
10.身體立直,雙手合什,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26)
.jpg)
三、金雞食米
兩手合什,放在兩腳之后,兩腿全蹲,上體前俯,盡力遠探。此功法對柔韌素質要求極高,難度較大。呼吸要求深長均勻,三呼、三吸、三調整。九節呼吸為一練功過程。此功的主要目的在于采地氣以壯腰腎。
1.身體立直,雙手合什,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27)
.jpg)
2.兩腳開立,兩臂伸展,呼吸深長,運氣到手。(圖28)
.jpg)
3.左腳收回,并步站立,兩臂屈肘,收掌于肋。(圖29)
.jpg)
4.上體前傾,兩手插掌,掌心向上,目視掌尖。(圖30)
.jpg)
5.兩臂外展,收腹挺胸。(圖31)
.jpg)
6.兩腳分開,兩腿挺直,上體前俯,雙手合什,貼地拜佛。(圖32)
.jpg)
7.屈膝下蹲,上體前俯,引頸下探,唇欲觸地,金雞食米。(圖33)
.jpg)
8.身體站起,兩臂伸展,向上托掌,挺胸收腹。(圖34)
.jpg)
9.身體立直,雙手合什,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35)
.jpg)
四、單拔筋
單拔筋與雙拔筋相同,是一種簡便的腿部柔韌訓練方法,但它對腿部柔韌要求更高,腳尖觸及鼻尖,甚至到下頜。長期堅持此功訓練,可以使人步履矯健、精神飽滿、身手靈活、動作快捷。
1.身體立直,雙手合什,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36)
.jpg)
2.兩腳開立,兩臂外展。(圖37)
.jpg)
3.身體右轉,上體前俯,左腿屈膝,右腳勾起,兩手抱腳,伸頜吻靴。(圖38)
.jpg)
4.身體左轉,上體前俯,右腿屈膝,左腳勾起,兩手抱腳,伸頜吻靴。(圖39)
.jpg)
5.身體站起,兩臂外展。(圖40)
.jpg)
6.身體立直,雙手合什,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41)
五、一葦渡江
一葦渡江寓意少林開山始祖達摩,踏葦渡江傳法之艱難。此功法對踝關節、膝關節的柔韌素質要求較高,分左式和右式,左式叫做抱印遠眺,右式叫做帶鞋西歸。
1.身體立直,雙手合什,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42)
.jpg)
2.身體左轉,左腿伸直,腳尖勾起,右腿屈膝,兩臂展開,上體前傾。(圖43)
.jpg)
3.屈膝全蹲,手抓腳跟,集中意念,運氣活筋。(圖44)
.jpg)
4.全神貫注,松骨松筋,運用巧力,翻轉腳跟。(圖45)
.jpg)
5.抬頭起身,右手前伸,左臂屈肘,兩腳站穩。(圖46)
.jpg)
6.兩腳不動,上體右轉,兩手抱球,目視左方。(圖47)
.jpg)
7.右腿插步,左手架掌,右手回拉,擰腰轉頭,目視前方。(圖48)
.jpg)
8.身體左轉,兩手握拳,抱于胸前,右腳外撇。(圖49)
.jpg)
9.兩腳不動,左手藏腰,右手按掌,目視右方。(圖50)
10.身體立直,雙手合什,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51)
.jpg)
六、臥魚
臥魚是一種用來練習腿部力量和平衡能力的傳統方法。練習者在單腳支撐的情況下能保持身體的平衡,并且起落自如。要求支撐腿要穩健,平衡腿要伸直,腳尖向上勾起使整個身體形成弧線,如魚戲水,故名臥魚。
1.身體立直,雙手合什,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52)
.jpg)
2.兩手分掌,左右拉開,凝神運氣,目視右掌。(圖53)
.jpg)
3.左腳站穩,屈膝下蹲,右腿后插,懸空離地,腳尖勾起,雙手合什,目視腳尖。(圖54)
.jpg)
4.身體站起,右腳收回,左腿后插,上體右轉,左手亮掌,目視右方。(圖55)
.jpg)
5.右腳站穩,屈膝下蹲,左腳勾起,懸空離地,左手架掌,右手前推,目視腳尖。(圖56)
.jpg)
6.身體站起,左腳收回,兩臂外展,調整呼吸。(圖57)
.jpg)
7.身體立直,雙手合什,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58)
.jpg)
七、羅漢睡覺
羅漢睡覺是用單肘和單腳支撐使軀干懸空,并保持身體平衡的靜態練功方法。此功形同睡覺,但卻暗練神功,是內氣壯肘之功法。功成之后,肘骨堅硬可碎石斷木,肘的攻擊力大增。
1.雙腿盤坐,雙手合什, 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59)
.jpg)
2.身體側臥,左臂伸直,右手扶地,右腿屈膝,腳掌踏地,左腿伸直。(圖60)
.jpg)
3.右腳左肘,兩點撐地,身體懸空,兩手握拳,置于身側,身平心靜,意念貫通。(圖61)
.jpg)
4.雙腿盤坐,兩臂外展,呼吸調整,身體放松。(圖62)
.jpg)
5.雙腿盤坐,雙手合什,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63)
.jpg)
6.身體側臥,右臂伸直,左手扶地,左腿屈膝,腳掌踏地。(圖64)
.jpg)
7.左腳右肘,兩點撐地,身體懸空,兩手握拳,置于耳側,身平心靜,意念貫通。(圖65)
.jpg)
8.雙腿盤坐,兩臂外展,呼吸調整,身體放松。(圖66)
.jpg)
9.雙腿盤坐,雙手合什,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67)
.jpg)
八、佛童指路
佛童指路是訓練坐禪能力的基礎功法,要求正襟危坐,兩腿交叉雙盤,上體前傾,頭部觸地,然后反臂上指,以增加膝、胯等關節的柔韌度。此功需要從小練起,為日后坐禪修煉靜功打下牢固基礎。
1.雙腿盤坐,雙手合什,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68)
2.兩手分掌,左右拉開,凝神運氣,目視右掌。(圖69)
.jpg)
3.左腳前蹬,右手抓腳。(圖70)
.jpg)
4.左腳收回,壓住右腿,兩腿交叉,屈膝盤緊。(圖71)
.jpg)
5.上體坐直,右手前指,意念集中,氣貫手指。(圖72)
.jpg)
6.上體前俯,頭部貼地,右手屈肘,手貼后背,左手指天,目視左手。(圖73)
.jpg)
7.左手貼背,右手指天,左右輪換,動作柔緩。(圖74)
.jpg)
8.上體抬起,兩臂外展,呼吸調整,身體放松。(圖75)
.jpg)
9.雙腿盤坐,雙手合什,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76)
.jpg)
九、迎佛升天
迎佛升天是一種內外兼修的功法,呼吸要求合中氣,提丹田,深吸慢呼,腹肋收緊,堅固如鐵,外練肩、臂、腕以及腹肌的支撐力量。功成之后能抗擊強力擊打不出內傷,如同金鐘罩體、鐵衣裹身。
1.雙腿盤坐,雙手合什,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77)
.jpg)
2.兩掌相疊,翻掌上撐,抬頭望天,腰背拉伸。(圖78)
.jpg)
3.兩掌外推,左右撐開。(圖79)
.jpg)
4.兩手前推,運氣于手。(圖80)
.jpg)
5.兩手握拳,兩拳撐地,身體懸空,收腹屏氣,兩腿盤緊。(圖81)
.jpg)
6.身體落地,兩臂外展,呼吸調整,身體放松。(圖82)
.jpg)
7.雙腿盤坐,雙手合什, 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83)
.jpg)
十、懶僧拜佛
懶僧拜佛是鍛煉腿部柔韌和肩部柔韌的一種練習方法,要求兩腿盤緊,身體俯臥,兩手在背部合什,并且抬頭挺胸,背部呈弧形。常練此功能提高人體的可塑性。
1.雙腿盤坐,雙手合什,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84)
2.身體前伏,全身伏地,雙手合什,兩腿盤緊。(圖85)
.jpg)
3.兩手劃弧,向后屈臂,雙手合什,背向拜佛,頭向右轉。(圖86)
.jpg)
4.兩手劃弧,向前合什,身體不動,頭向左轉。(圖87)
.jpg)
5.身體上起,盤腿坐直,兩手上提,配合呼吸。(圖88)
.jpg)
6.雙腿盤坐,雙手合什,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89)
.jpg)
十一、倒拜佛
兩腿盤緊向上舉直,頭手倒立,堅持2~5分鐘。要求牙齒合緊,二目圓睜,舌抵上腭,呼吸均勻。經常練習此功可以提高頭部的抗擊打能力,并且可以有效地加強腦血管的彈性,增加腦部的血流量,有預防老年癡呆和腦血管疾病的功效。
1.雙腿盤坐,雙手合什,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90)
.jpg)
2.重心前移,上體前俯,頭手兩膝,五點撐地。(圖91)
.jpg)
3.頭手撐地,盤腿倒立。(圖92)
.jpg)
4.兩腿落地,盤腿坐穩,呼吸調整,身體放松。(圖93)
.jpg)
5.雙腿盤坐,雙手合什,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94)
.jpg)
十二、羅漢觀陣
羅漢觀陣是一種專門練習指力的功法。要求兩腿盤緊,以兩膝和二指撐地,身體前傾,重心壓在手指上,堅持九呼、九吸為一次練習。隨著指力的增長,不斷增加練功時間,功成之后,指硬如鐵,可鉆木碎石,點穴入骨。
1.雙腿盤坐,雙手合什, 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95)
.jpg)
2.左手前伸,成“二指掌”,用意運氣,氣貫二指。(圖96)
.jpg)
3.二指觸地,手腕立直。(圖97)
.jpg)
4.重心前移,手膝撐地,力貫二指,右手立掌,目視右方。(圖98)
.jpg)
5.兩手交換,二指撐地,眼向左看,反復多次。(圖99)
.jpg)
6.兩腿落地,盤腿坐穩,呼吸調整,身體放松。(圖100)
.jpg)
7.雙腿盤坐,雙手合什, 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101)
.jpg)
十三、青龍盤窩
青龍盤窩是一種靜功柔術,也是少林寺中特有的修禪姿勢。先將兩腿盤在腦后,雙手合什,深若雀巢,仰面俯臥,要求舌抵上腭,意識放松,力求入靜。練功時間以30~40分鐘為宜,隨著功力的不斷增長可以適當延長練功時間,但不能入睡,否則會使功力渙散,出現偏差。
1.雙腿盤坐,雙手合什,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102)
.jpg)
2.左手推掌,氣貫掌心。(圖103)
.jpg)
3.右腳前蹬,左手抱腳,挺胸收腹,腿臂伸直。(圖104、圖104附)
.jpg)
4.手搬右腳,置于腦后,身體仰臥,枕腿而眠。(圖105)
5.手搬左腳,置于腦后,兩腿交叉,兩臂外展。 (圖106)
.jpg)
6.兩手合什,仰臥拜佛。(圖107)
.jpg)
7.兩腳放開,上體坐起,兩臂外展,呼吸調整。 (圖108)
.jpg)
8.雙腿盤坐,雙手合什,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109)
.jpg)
十四、二龍戲珠
二龍戲珠是一種柔功和頂功的復合功法,有內外兼修之功效,外練柔韌,內固丹田,同時臂力也可以達到快速增長。呼吸要求細平勻緩,不得憋氣。此功從兒童練起,能護精化氣,練氣生神,從而使精、氣、神、意、念、力達到高度統一。
1.雙腿盤坐,雙手合什,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110)
.jpg)
2.兩手分掌,左右拉開,凝神運氣,目視右掌。(圖1 11)
.jpg)
3.右腳前蹬,左手抱腳,左腳上舉,盤于頸后,兩腿交叉,如同雙龍。(圖112~圖113—圖114)
.jpg)
4.兩手撐地,提氣上撐,身體懸空,十指抓地,保持平衡。(圖115)
.jpg)
5.兩腿落地,盤腿坐穩,呼吸調整,身體放松。(圖116)
.jpg)
6.雙腿盤坐,雙手合什,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117)
.jpg)
十五、跪肘懸身
跪肘懸身是一種頂功練習方法,這種練習對指力、腕力以及臂力有迅速增長的功效,同時又能提高神經系統的支配能力。練功時頭部盡量上抬,腳尖勾起,兩肘向外張開,支撐要穩。呼吸要求深長而均勻。
1.雙腿盤坐,雙手合什,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118)
.jpg)
2.左掌前伸,五指分開,運氣握拳,氣貫拳面。(圖119、圖120)
.jpg)
3.右掌前伸,五指分開, 運氣握拳,氣貫拳面。(圖121、圖122)
4.兩手抱拳,呼吸調整。(圖123)
.jpg)
5.兩手撐地,兩臂內合,重心前移,兩膝撐起。(圖124)
.jpg)
6.兩臂屈肘,肘頂腹部,上體前探,身體懸空,收腹屏氣,保持平衡。(圖125)
.jpg)
7.兩膝撐地,上體抬起。(圖126)
.jpg)
8.兩腿落地,盤腿坐穩,呼吸調整,身體放松。(圖127)
.jpg)
9.雙腿盤坐,雙手合什,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128)
.jpg)
十六、朝天蹬
朝天蹬接跌又是傳統的柔韌練習方法,它可以使腿部柔韌,得到快速增長。功成之后腿法靈活,用腿如拳,輕而易舉,威力無比。手是少林兩扇門,全憑腿法來打人。此功練習時不可急于求成,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以免拉傷韌帶。
1.身體立直,雙手合什,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129)
.jpg)
2.兩手分掌,左右伸展,配合吸氣,目視左方。(圖130)
.jpg)
3.兩掌下按,胸前合什,左腳獨立,扣腿平衡。(圖131)
.jpg)
4.左手抱腳,右手扶膝,站立要穩,氣宜下沉。(圖132)
.jpg)
5.左腿站直,右腳上蹬,上下垂直,力達腳跟。(圖133)
.jpg)
6.右腳落地,兩臂外展,呼吸調整,目視左方。(圖134)
.jpg)
7.兩掌下按,胸前合什,右腳獨立,扣腿平衡。(圖135)
.jpg)
8.右腿站直,左腳上蹬,上下垂直,力達腳跟。(圖136)
.jpg)
9.向左劈腿,側身跌叉,兩腿一線,縱叉落穩。(圖137)
.jpg)
10.身體右轉,勾右腳尖,兩臂平舉,兩腿貼地。(圖138)
.jpg)
11.身體躍起,兩手上舉,調整呼氣,意守丹田。(圖139)
.jpg)
12.身體立直,雙手合什,心靜入空,默頌“阿彌陀佛”。(圖140)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