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大成拳)發力·源于試力(三)
目 錄
·意拳緒論:意拳創立、表現形式、風格特點、意拳現狀。
·意拳發力效果:特定型、自由型、單一型、被動型。
·崔有成意拳發力:形體靈活協調、神意兇狠瘋狂。
·于永年意拳發力:肌肉緊松、多點連接、方向扽筋、目標牽掛。
·金啟榮意拳發力:發力源于試力、立腳試力鉆裹擰橫。
·發力訓練總結:發力要求、發力入門、試力方法、試力量化、訓練溫度。
于永年發力方法:肌肉緊松,其根在腳。
1、力源其根在腳:
王薌齋弟子于永年先生是研究“人體爆發力總根源” 的高級工程師,肌肉緊松“第二隨意運動”新體系的學科帶頭人。利用“人體大腦前回投影圖”的生理成像,提出“練手好還是練腳好”的論據學說,明確指出人體爆發力總根源,在其腳掌小三角區,由腳掌蹉碾點、撐夾點、彈爆點三點連接組成的“彈爆區”是人體發力之源。
.jpg)
于永年(雅號:于石碑)= 肌肉緊松 + 其根在腳
從古到今,由于人類身體的直立行走,上肢手臂從支持功能成為勞動器官,功能靈活協調,關節囊松弛度大于緊張度。在形態和結構上,手關節囊松弛薄弱,動作非常靈活敏捷。相反下肢的關節囊緊張強厚,結合緊密,緊張度大于松弛度。在形態和結構上粗壯有力,適應了支持和移動身體的功能。
在意拳發力、試力訓練中,大腦皮層的運動分析器起著重要作用,原因是它與骨骼肌直接聯系,實現隨意運動。運動分析器(位置、運動覺的分析器)在大腦皮層的中央前回,其興奮性最高,分工最細,控制最嚴。它接收來自關節、肌腱或骨骼的本體感覺沖動,以感受身體在空間的位置、姿勢以及各部位的運動。
人體各部位在大腦皮層運動分析器上,投影面積的大小,不決定于它們的實在形體,而決定于其機能上的分工程度。例如,唇、舌、手等在大腦皮層上均占有較大的面積。人類由于手的分化和在勞動中,手的活動極其頻繁而復雜,因此,管理手的皮層運動區就比足區大得多。其中五指所占的區域最廣,拇指與食指所占的區域又是五指區域中最廣的。如果在大腦皮層的中央前回繪制一個人體圖形時,就能獲得中央前回不同肌群有關的各個部位的定位概念。在皮層內相當于手和面部,特別是手指和口腔部分的感受器的區域所占的范圍,比腿和腳的部位大得多。所以,在皮層上繪出的圖形,必然會與正常人體外形相反,呈現出大臉、大手、小腿、小腳的怪形圖像。
.jpg)
人體解剖分析表明,下肢的重量是上肢重量的3倍。例如,全身重量為59.70公斤,其中頭重4.14公斤,軀干重25.08公斤,兩下肢重22.86公斤,兩上肢重7.62公斤。全身的大塊肌肉皆在下肢,數量多,比例大,且粗壯有力。如股四頭肌、臀大肌、腓長肌、大收肌、髂腰肌、臀中肌等,對改造生理,改變機能結構,增強體質,提高試力功效和發力作用也大。但是,管理下肢的運動分析器,在大腦皮層上的投影區域,卻比上肢小,分工也不精細。
.jpg)
國際好萊塢影視名導唐季禮拜師于永年
所以,于永年提出“練手好還是練腳好”的論據學說,用大腦意識支配下肢進行“第二隨意運動”新體系的肌肉緊松試力訓練,提高試力質量,增強大腦皮層中樞神經系統,對下肢試力的指揮和控制能力,使下肢試力在機能和結構上快速提煉發力效果。
因此,訓練下肢腳和腿的試力,要比上肢手臂更為重要。按照下肢(腳掌、小腿、大腿),軀干(臀部、腰部、胸部、背部),上肢(肩部、頸部、頭部、眼部、肘部、手部)三部分的順序訓練試力,正是“發力源于試力,其根在腳掌”,叫做“先下后上”訓練法。和金啟榮發力訓練的“立腳試力”,及崔有成的芭蕾舞“立腳支撐”是一致的。拳諺道:其根在腳(腳掌彈爆),發育腿(肌肉緊松),主宰于腰(形體協調),形于手(冷脆擰裹)也是此理。
2、肌肉緊松運動:
于永年的“肌肉緊松運動”, 即第二隨意運動新體系,填補了宇宙航天員在執行太空航天任務時,身穿航天服,在機艙狹小的空間里,身體失重的情況下,無法解決自身健康鍛煉的空白難題。運動方式是體內肌肉試力、發力運動,因用大腦意識支配,也叫做神經試力運動,這種試力運動機能層次更高級,主觀意識能動性更強,所產生的體外發力效果,具備更好的擊打和抗擊打能力。其發力訓練方法是:肌肉緊松,其根在腳、點面連接、方向扽筋、目標牽掛。
初學先從小腿開始,直腰正坐,兩手搭膝,用大腦意識支配左右小腿肌肉(身體某一局部)交替產生收縮、放松的一緊一松運動。逐步延伸至全身多個部位,功效分為:大動訓練肌肉舒展,小動訓練肌肉凝聚力量,微動訓練肌肉神經靈敏度,強烈動訓練心理素質兇狠,超限動訓練精神意志瘋狂,超速動訓練靈活協調快速反應,共分6種訓練方法?焖倬o松增長肌肉速度,緩慢緊松增長肌肉纖維,持久緊松增長肌肉耐力3種運動形式。
.jpg)
唐季禮體認于永年腿部肌肉緊松發力
3、肌肉多點連接:
身體肌肉部位多點連接,也叫點面連接,指局部某一部分肌肉點,與另一局部,某一部分肌肉點,兩點之間,或多點之間,同時進行收縮、放松的一緊一松運動。最后達到腳掌、小腿、大腿、臀部、腹部、腰部、胸部、背部、肩部、頸部、面部、眼部、臂部、手部全身14個局部點整體連接貫通運動。和金啟榮先生所教的試力中,周身“體態順暢” 貫穿之力基本一致。全身14個局部點,就像一部鋼琴鍵盤上的14個按鍵一樣,有大腦統一指揮,按那個鍵,發什么音,隨意指點,任意調配,利用全身各點肌肉緊松功能,和快速、緩慢、持久的節奏,彈出一曲美妙動聽的旋律,日常生活,職場工作,隨意緊松,其樂無窮,既能發力放人,防身自衛,又能祛病強身,延年益壽。
4、體內方向扽筋:
方向扽筋,也叫移動扽筋,在兩點連接基礎上,利用肢體關節位移運動,進行上下、左右、斜向等,有方向性的撕拉、扯拽緊松運動,最后達到全身下肢(腳掌、小腿、大腿),中肢(臀部、腹部、腰部、胸部、背部),上肢(肩部、頸部、頭部、眼部、肘部、手部)三部分的14個點整體扽筋試力、發力,也叫做整體方向發力。和金啟榮先生所教的試力中,周身肌肉關節產生“豎直橫斜,鉆裹擰橫”之力基本一致。
5、體外目標牽掛:
目標牽掛,也叫內外牽掛,在全身整體扽筋基礎上,以意拳技擊樁姿勢立腳站立。用摩擦步、三角步開始,意想精神意識放大,目視遠方重大物體,如山丘、樓房。使盡全力,雙手將遠方重大物體,連根拔起,端到眼前,仔細觀察一番,然后送回原地放好。先從手上感覺到有被粘泥巴沾裹住的粘連感覺,體會空氣對自己所產生的阻力,這種阻力感覺,和金啟榮先生所教的試力中,手握巨型鋼釬“推拉擰裹”之力基本一致。
意拳(大成拳)發力·源于試力(一)
意拳(大成拳)發力·源于試力(二)
意拳(大成拳)發力·源于試力(三)
意拳(大成拳)發力·源于試力(四)
意拳(大成拳)發力·源于試力(五)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