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著:張希貴 趙喆
大悲拳源流及特點
一、大悲拳的來源及其風格特點
大悲陀羅尼拳(簡稱大悲拳)是佛門密宗修心、養性、練身的一種修持功法,也是我國少有的武術與佛教文化相融會的一種套路。它是根據佛門主要經咒—二大悲陀羅尼咒,一式一咒解練的。悲在佛門中又有撥苦的含意,意為去其煩惱、災難、病苦等,故拳名為大悲陀羅尼拳。大悲拳因是佛教密宗修持的功法,歷史上也只是在教內高僧中傳承,一般層次的佛門中人也不容易學得。20世紀30年代,北京上方山密宗少林高僧奇云和尚,首次向他人傳授該拳,期望學練者通過演練大悲拳、熟誦大悲咒,達到弘揚教法的目的,這樣,拳、咒易學,也不顯得枯燥,同時強身健體。20世紀60年代,因種種原因,學練大悲拳被視為迷信,很少有人練了。后在武術界前輩的邀請下,奇云和尚再次傳授大悲拳,名為少林柔拳,以武術形式推廣開來(不誦咒,拳名改為動作術語),因此,大悲拳是奇云和尚演練留世的。
奇云和尚俗名叫史正剛,河北保定人,從小喜武,學得多種拳術,武術根基扎實。青年時出家為僧,參訪名山大剎,并尋訪有武術造詣的高僧來扎實自己的武術功底。這期間他學得了無名神拳,后在參禪打坐、誦經修行中,拜到大悲陀羅尼經時,看到經中的圖像及契印與自己學得的無名神拳的拳路契合,頓悟無名神拳即是傳說中失傳的大悲拳。奇云和尚便融會各家拳術精華并充實到該套路中,使大悲拳更加完善。他也成為繼承與發揚大悲拳的一代宗師。
大悲拳的特點是在行拳中要誦念佛經經咒——大悲咒,一式一咒解練。其動作舒緩,呼吸勻、深、長,適合不同年齡段的人學練。它的風格是拳式自然、莊嚴、優美、寧靜,古樸高雅,動作飄逸、灑脫,剛柔相濟,松柔圓和。全套動作體現出大開大展、大起大落的特色。行拳是以意念引導動作,以拳行氣,以氣運身,全身血脈通達,加之在演練中默念大悲咒,因而精神高度集中,很有禪意。學練者如能認真演練,日日堅持不懈,定會凈化心靈,增進智慧,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二、大悲拳的練法及要求
密宗大悲拳是佛門中的一種武術、拳法,自有它獨特的練習方法和要求。但它也離不開武術的基本含義和要求。比如說:攻防含義、手眼身法步的配合,精、氣、神的表現和運用等。
1.練習大悲拳要首講內壯,用意不用力,以意識引導動作,在套路練習中不求快速敏捷,一招制敵,而要求動作舒;展、緩慢,剛柔相濟,身正步穩。
動作舒展,身心才能開闊,氣血方能暢通,節節貫穿,姿勢也優美大方。
動作緩慢,用意不用力,才能較好地以意識導引動作,保持身心松靜、姿勢正確。
只有這樣,呼吸才能自然、均勻,血脈暢通,練習后感覺心曠神怡,身心得到良好的鍛煉。故練習大悲拳不要求高穿遠跳,發力剛猛。不允許出現氣喘呈呈、,力不從心的無氧運動現象。
大悲拳的演練是慢中有快,偶有發力加速的動作。柔而蓄力,剛而發勁,體現了大悲拳的攻防技擊含義和方法。
2.大悲拳的練習必須做到身正步穩,手、眼、身、法步要協調配合。只有身正才能步穩,步穩才能身正。拳語講:“步不穩,拳亂。步不快,拳慢o"在練習大悲拳之前要先學會并掌握大悲拳的基本步型、步法。如:馬步、弓步、仆步、虛步、歇步等等,把這些步型的大小、高低、虛實方法掌握了,運動中才能穩健。身正步穩,功架正確,動作才能不散亂,才不會出現前俯后仰、左歪右斜等弊病,達到鍛煉的目的。
手、眼、身、法、步是武術練習的精神所在,而在大悲拳套路練習中更加重要。拳語講:“眼隨手動,身隨意轉”,手到眼不到,就是瞎胡鬧。”手到,眼到,手眼相隨;手指向哪里,眼睛就要看到哪里,這樣精氣神就表現出來了,才能體現武術的氣概。
另外是身法的配合。身法是指腰部以上的動作轉折、擰扭變化等。隨著動作的起伏、開合、高低、旋轉,使整個身體和四肢及手、眼、身、法、步協調和順。
因為大悲拳是佛禪拳法,一般在套路練習中需要配合佛樂和大悲咒的默誦完成,用意念導引動作。大悲拳是佛教密宗的修持功法,按照密教的解釋,大悲拳所有的姿勢,全是諸佛菩薩的身;大悲拳用的手式、手法皆稱為“手印”。密教謂:“諸佛菩薩各有本誓,以兩手十指結種種之形,為標本誓之印象印契,故日印。”其理秘密深奧,故稱“密印”,因其理法深奧,又須由大師傳授手印,故一般人是很難理解的,所以我們練習時必須依照圖示的手法練習,不可隨意改變。
3.大悲拳有上、中、下三盤練法,不同年齡、不同體質的人可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身體較好的年輕人可練下盤,一般人可練中、上盤。下盤練習要求姿勢低、步距大,起伏動作比較明顯;而上盤練法則步距小,姿勢較高,運動量較小,適合中老年和體質較弱者鍛煉。
總之,拳無定式,練到一定程度,可根據自己的體會和需要量力而行,增減練習難度和運動量,達到強身健體,陶冶身心的鍛煉目的。
三、大悲拳的健身作用
大悲拳是佛門密宗的一套修持功法,特別強調在演練時,身、口、意三業清凈?谡b大悲咒,身練大悲拳,意觀想佛菩薩的形象,悠然地行拳。凝身沉氣,精神集中,動作舒緩,以拳行氣,以氣統血,外練筋骨,內練精氣神。日久,內氣足,氣血順,經絡通,堅固了精神,增進了智慧,起到了強身健體的作用。
在演練大悲拳時,因姿勢端莊寧靜,氣勢宏偉優美,行拳連綿不斷,如行云流水,加之呼吸自然配合動作、咒語自會神清氣爽,意趣盎然,因而斷除煩惱,心地寬廣,疾病不生,青春常在,起到了健身的作用。
演練大悲拳要始終保持柔韌的練功狀態,松柔圓和,剛柔相濟,不發猛力,動作隨自己的體質,可高可低,可大可小。只要認真學練,就會增加體內的能量,改善生理機能增強體質,疾病也會隨之逐漸好轉直至消失。大悲拳確實能起到延緩衰老、祛病延年的作用。
大悲拳的特點是在松靜的狀態下行拳,強調以意行拳,動作緩慢,因而心態平和,呼吸深、長、勻并自然,日久能增加肺活量,改善血液循環,加強和調節體內各臟腑的功能,從而達到身體內外兼修的目的,給人以生機勃勃的感覺。
大悲拳如能日日堅持,按佛門的教義,眾善奉行,多做有利于社會的事,且有慈悲平靜之心態,心存善念地生活,就能調整自己的精神狀態,思想集中,自會無病者強身,有病者遠離病苦。
四、大悲拳動作圖解
1.觀音合掌
(1)立正姿勢站好,頭正、項直、松肩、塌腰夕兩足并立,兩手下垂于體側。兩目向前平視,口微閉,舌頂上腭,呼吸自然(圖1-1)。
(2)右腳不動,左腳向左側跨半步,兩足平行站立,與肩同寬(圖1-2)。
(3)身體不動,兩臂由下向體側抬平,兩臂與肩平,同時兩掌徐徐變勾,勾尖朝下。目視前(圖1-3)。
(4)上動不停,兩勾手變立掌上挑,掌心向外,掌指向上。目視右掌(圖1-4)。
(5)上動略停,兩臂內收,使兩掌在胸前合掌,掌指向日盯。目視前方(圖1-5)。
(6)上動不停,兩掌由胸前向下合攏成立掌,掌指向上,停于胸前。目視前方(圖1-6)。
要點:上述動作需連貫完成,勾手時,五指不可捏得過緊;兩掌在胸前合掌時,掌心要緊貼,不可分離;兩肘要端平,兩腋下要空,使氣血流暢,心靜體松。
2.疊手摩掌
(1)兩掌由胸前向下翻轉使兩掌指朝下,并直臂下伸于小腹前(圖1-7)。
(2)上動不停,身體不動,兩掌互握,左下右上,停于腹前(圖1-8)。
(3)上動不停,兩掌心左右碾轉換位成左上右下握式(圖1-9)。
3.三叉訣
(1)右足跟微內收,右膝微屈略蹲;左腳向右腳內側靠攏,足尖點地,足跟提起。同時,兩臂向右側抬起,兩掌不變。目視右前方(圖1-10)。
(2)上動不停,右腿不動,左腳向左側蹬腿伸直,全腳掌著地,足尖內勾。同時,兩臂向右側伸直,兩掌心相搭前送,右手背朝外,左掌背朝內。目視前力(圖1-11)。
(3)兩足不動,上體微左轉。同時,兩掌心緊貼翻轉,使右掌在上,左掌在下 (圖1-12)。
(4)上動不停,右腿屈膝全蹲,左腿平仆,足尖內收成左仆步式。兩手分開,右掌下落于右膝前,左掌立掌向前下插伸于左腳面上。目視左手(圖1-13)。
(5)上體不動,兩腿仍成左弓步式。左手臂向前抬起,手與肩同高,食指和小指伸直,中指和無名指屈曲與大拇指指端相捏,成三叉訣手型;同時,右手向后下方伸展,食指與中指伸直,無名指與小指屈曲,拇指指端壓在無名指與小指的指甲上,成劍訣式(圖1-14)。
(6)上動不停,右腳蹬地屈膝前提,左腿伸直獨立。同時,左手上抬伸直,右手先收于左胸前,然后持劍訣向前平伸前指。目視前方(圖1-15)。
要點:三叉訣(1)-(6)動要連貫完成。弓步時后蹬之腿要伸直,不可彎曲;獨立式,支撐腿要挺膝蹬直,提膝之腿要盡量高抬,膝高過腰,足尖繃直,上體正直,不可前俯后仰或左右歪斜。
4.雙手托缽
(1)上體不動,兩手變掌,右手上抬與左手相合成十字手,右上左下,掌心向前上方(圖1-16)。
(2)上動不停,上體微左轉,兩臂向左、右兩側下落。同時,身體微向右轉,右腿前伸蹬出(圖1-17)。
(3)兩腿屈膝全蹲交叉成歇步式。同時,兩臂下落(圖1-18)。
(4)托缽式。兩臂屈肘內收,向右膝前包抄,兩手心向上,掌指相對。目視前方(圖1-19)。
(5)兩手上托至胸前。同時,左腿屈膝上提,足尖繃直下垂,成右獨立式。目視左前方(圖1-20)。
要點:兩腿歇步下蹲與兩臂下落包抄要緩,協調和順;提膝獨立與兩手上托要配合協調,支撐腿要伸直,提膝腿要高過腰。
5.轉身劈靠
(1)右腿屈膝下蹲,左腿下落,足尖虛點地面,成左虛步式。同時,左掌斜向右下插,掌心向上,停于右腰腹側;右掌向左上穿,掌指向上,停于左肩前。目視左前方(圖1-21)。
(2)上動不停,右腳不動,左腿挺膝伸直,足尖仍點地。同時,上身向后貼身,微向右轉。目視右前方(圖1-22)。
(3)上動不停,左腳向左邁步落實,左腿屈膝前弓,右腿挺膝蹬直成左弓步式。同時,上體微左轉,兩臂右下、左上向前后分靠,右掌心向下,左掌心向上。目視左掌(圖1-23)。
要點:虛步抱臂,右腿盡量屈蹲蓄力'然后擰身右靠,力貫兩臂。
6.天王鎮魔
(1)仆步穿掌
①左足尖內扣,挺膝伸直,重心移至右腿,右腿屈膝半蹲成右弓步式。同時,左手臂內旋,掌心向下經胸前下按,停于右大腿上方;右臂外旋,掌心翻轉向上亮掌,掌心向上。目視前方(圖1-24)。
②上動不停,右腿全蹲,左腿平鋪成左仆步式。同時,左臂伸直,掌指向前下插,掌心向外,右臂向右側伸直,兩臂成一斜線。目視左掌(圖1-25)。
(2)提膝推按掌
上動不停,右腿蹬地挺膝伸直,左腿屈膝前弓成左弓步式。同時,左臂上挑,右臂自然下落(圖1-26)。
(3)上動不停,右臂由后向前上抄,高與肩平,掌心向上;左臂屈肘內翻,掌心向下,停于右大臂上 (圖1-27)。
(4)上動不停,左腿挺膝直立,右腿屈膝前提,足面繃直。同時,右手握拳收抱于右腰側,左掌向前下推按,掌指向右。目視前掌(圖1-28)。
(5)歇步掄掌
上體和兩臂不動,右腳側蹬,然后右腿向右再向后弧形擺動,落于左腿左后側,兩腿屈膝全蹲成歇步,臀部坐于右腿上。同時,兩臀屈肘在身前相抱,掌心上下相對(左上右下)。目視前方(圖1-29、圖1-30)。
要點:以上動作應連貫完成,一氣合成。仆步要低,提膝要高過腰;站立要穩,上體微向前傾,頭要正,腰要直,膝要挺,左掌前推要有力。不可搖擺歪斜。
7.達摩指路
(1)緊接上動,兩腿起立半蹲。同時,右臂內旋、屈肘,使掌心翻轉向上,停于頭上方,左掌順勢向左下撐按(圖1-31)。
(2)上動不停,兩腿屈蹲成歇步。同時,兩臂在身前下落,停于左膝前,掌心向下,左掌變成劍訣式,掌指相對。目視前下方(圖1-32)。
(3)上動略停,兩腿略起,以腳跟和腳掌為軸,向右碾轉一周,仍成歇步下蹲姿勢,臀部坐在左小腿上。兩手向右側平擺,右臂平,掌心向下;左臂屈肘收于胸前,左手仍為劍訣。目視右掌(圖1-33、圖1-34)。
(4)右臂由下向后再向上直臂弧形擺動至頭頂上方,掌心向上;同時,左臂直臂向前探指,劍訣手心朝下。左腿屈膝上提,成右獨立提膝式。目視劍指方向(圖1-35)。
要點:以上動作要連貫完成,并與左臂前指、左腿提膝同時完成,不可有先后之分。支撐腿要直,背要挺,頭要上頂,氣要下沉。
(5)左劍訣變拳,收回抱于左腰側,拳心向上。隨即左小腿伸直,足用力向前蹬踢(圖1-36、圖1-37)。
8.合掌禮佛
(1)仆步穿掌
左腿經右腿里側向身后仆腿,成左仆式。同時,左臂直掌向下插至左腳上方,右臂斜上舉。目視左手(圖1-38)。
(2)弓步前指
右腿挺膝蹬直,左腿屈膝前弓成左弓步式。同時,左臂上抬向前探指。目視左手前方(圖1-39)。
(3)立正合掌
上動不停,右腳上步與左腳并齊,兩腿直立。同時,右臂由后向前與左掌合掌,掌指朝上。目視兩掌(圖1-40)。
要點:以上動作為一組連貫動作,仆步要低,腳跟不可掀起離地;并步合掌,上體略向前傾,凝神靜氣,氣沉丹田。
9.昆侖試劍
(1)錯掌仆步
①右臂不動,左臂屈肘回收將左掌收至右大臂里側(圖1-41)。
②左臂直掌前穿至右臂手腕上方;同時,右臂屈肘收回,將右掌置于左肩內側,雙掌指向前(圖l-42a、圖1-42b)
③上動不停,右掌直臂向前穿至左掌上方。左腿向身后撤一大步,右腿下蹲成左仆步式。同時,左掌直臂下穿,使掌指置于左足上方。目視左掌 (圖1-43)。
(2)青龍出水
①右腿蹬地直立,左腿屈膝前弓成左弓步式。同時,右臂由后向上、向前下落,左掌變拳抱于左腰側 (圖1-44)。
②上動不停,右臂向胸前下落,右掌置于左胸側;同時,左拳經右臂內側上穿,拳面高與肩平。目視左拳(圖1-45)。
10.金剛護法
右臂內旋經左臂外側上舉于頭上方。右足蹬地,屈膝前提,足尖下垂,左腿挺膝伸直。同時,左拳先收于胸前,然后向前沖擊。目視左拳(圖1-46)。
要點:架掌、沖拳與提膝獨立要協調一致
11.般若觀相
(1)接上動,右腳向前落下,腳掌踏地。同時,右掌下落,交搭于左掌上,兩掌心均向內(圖1-47)。
(2)上動不停,以兩腳掌為軸,向左碾轉至正后方(約90度),收腳踏實,兩腿直立,拔腰挺胸(圖1-48)。
(3)上動不停,兩腳繼續向左碾轉180度,面向正前方,兩腿交叉右后左前。同時,兩掌隨身體轉動仍停于面前(圖1-49)。
要點:兩腳向左碾轉時,交替以足跟足前掌轉動。旋轉時頭要正,身要直,不可前俯后仰,兩掌心向里,意為照鏡也。
12.合掌禮佛
(1)長臂羅漢
兩腿不動,兩掌分開分別向下,經體側向上舉臂,至頭上方兩掌心相對。目視兩掌(圖1-50、圖1-51)。
(2)歇步合掌
兩腿屈膝下蹲成左歇步式。同時,兩掌合十徐徐下落于胸前。目視前方(圖1-52)。
要點:兩臂下落分掌上舉,由下向后、向上高舉要連貫圓活;合掌下落要與屈膝下蹲協調一致,不可有先后之分
13.落地生根
(1)側踹腿
①兩手不動,兩腿挺膝直立,兩掌合攏不變(圖1-53)。
②右腿向右側彈踢,力達足尖。目視右前方(圖1-54)。
(2)馬步撐掌
右腿屈膝收回,然后下落成馬步。同時,雙掌向左右分掌撐按。目視前方(圖1-55、圖1-56)。
要點:(1)右腳向右側彈踢時要有力度,力達足尖;左腿站立要穩。(2)馬步分撐時,兩腿盡量屈蹲,足尖向前;兩臂向兩側分撐,要力貫小臂和掌根;身正步穩。
14.天人展卷
(1)進步揚掌
①上體微左轉,左足尖外擺45度,右腿蹬直,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式。同時,右臂由下向右、向上弧形擺動(圖1-57)。
②上動不停,左腿深屈下蹲成右仆步式。右臂繼續由上向左側擺動,右掌立掌向右腳面上穿插,左臂向身后斜舉(圖1-58)。
③上動不停,左腿挺膝伸直,右腿屈膝前弓成右弓步式。兩臂平伸,掌心向外,后臂略高(圖1-59)。
④上動不停,左腳向前上一大步,屈膝成左弓步式。同時,右臂上舉,左掌由后向下、向前撩擊,前臂微屈,掌心向上。目視前方(圖1-60)。
要點:仆步要低,平仆之腿不可彎曲,足尖里扣,不可掀跟。
(2)天人展卷
①身體右轉約90度,兩腿屈蹲成馬步式。同‘時,兩手向懷中下按,掌心向下,左上右下(圖1-61a、圖l-61b)。
②上動不停,兩臂外旋使掌心翻轉向上,同時向左右兩側平分,兩臂端平(圖1-62)
15.金甲伏虎
(1)進步撩掌
①右掌由右向上再向左經左肩前再向右下穿掌,停于右足面上方。同時,兩腿由馬步變成右仆步。目視右掌(圖1-63)。
上動不停,左腿挺膝蹬直,右腿前弓。右臂由下向上停于正前方,左臂伸直,立掌于體左側(圖1-64)。
③上動不停,左腳向前上一大步,屈膝成左弓步式。同時,右臂上舉,左掌由后向下、向前撩擊,前臂微屈,掌心向上。目視前方(圖1-65)。
(2)提膝推掌
①接上動,重心移至右腿,右腿屈膝下蹲成左仆步。同時,兩掌向左弧形擺動,右臂上架,左直臂下按,掌心向下(圖1-66)。
②上動不停,右腿挺膝伸直,左腿屈膝前弓成左弓步。兩臂平伸立掌(圖1-67)。
.jpg)
③上動不停,左腿挺膝蹬直,右腿屈膝前提,足尖下垂。同時,右臂仰掌由后向下、向前抄出,左掌停于右小臂處,右掌變拳,拳心向上收于右腰間,左掌向前下推按(圖1-68、圖1-69)。
(3)歇步下沖拳
①上體不變,左腿挺膝蹬直,右腳向右側后擺動。左臂上抬至頭左方(圖1—70)。
②右腿向后再向左擺動,右腳落于左腳左后方,兩腿屈膝全蹲成歇步。右拳向前下沖擊,力達拳面,拳心向上;同時,左手收置于右大臂內側(圖1- 71)。
要點:右腿擺動要平、要穩,支撐腿不得搖晃移動。
16.馭伏麒麟
(1)弓步劈掌
①上動略停,兩腿直立,重心偏于左腿。同時,兩臂上舉,在頭頂上方交叉,兩掌心向上(圖1- 72)。
②上動不停,右腳向右側邁一大步,右腿屈弓成弓步式。同時,兩臂立掌向前后劈下,立達掌根。目視右掌(圖1—73)。
(2)虛步刁擄
上動不停,右腳微向左前方前移,足尖點地,重心落于左腳。同時,右掌由左下向右上方掃擄。目視右掌(圖1- 74)。
(3)合腿劈拳
上動不停,左腿由后向前上弧形擺動至體前下落,足尖點地,成左虛步。同時,左臂隨右腿下落直臂下劈,左掌變拳,拳眼向上,力達拳輪,右掌扶于左臂內側 (圖1-75、 圖1-76)。
要點:右手刁擄和左腿里合劈拳要連貫進行,手、眼、身法、步同時完成。里合腿要盡力高擺,支撐腿要直,不可彎腿彎腰。
17.普灑甘露
(1)弓步左插掌
接上動,左腿向前進步踏實前弓,右腿挺膝蹬直。同時,左拳變仰掌,右掌置左小臂處也仰掌。目視左掌(圖1-77)。
(2)進步雙插掌
右腿經左腿內側上步屈膝前弓成右弓步。同時,右臂向前,掌心向上。目視掌前(圖1-78、圖1- 79)。
(3)并步撣手
左腳向右腳并步半蹲。兩掌同時從上向下,經體側輕撣,兩臂屈肘,小臂上抬,使兩掌置于兩肩前方(圖1-80a、 圖1-80b、圖1-81a、圖1-81b)。
(4)甘露手
上動不停,兩腿并步直立。左臂伸直,小臂向前甩出,左掌下點,掌心向內;右臂屈肘,右掌扶于左臂上內側。目視左掌 (圖1-82)。
18.云燕歸巢
(1)并步架打
左腿向左前方跨一步,兩腿屈膝略蹲。同時,左掌變拳屈肘上架于太陽穴旁,右掌向左側運行,停于左小臂下(圖1-83)。
(2)右弓步沖拳
右腳向右前方跨一步,屈膝前弓,左腿挺膝蹬直,成右弓步式。同時,右臂屈肘上架于頭右上方,左掌變拳,經左腰側向右前方立拳沖擊,力達拳面。目視左拳(圖1-84)。
要點:注意挺胸塌腰,沉肩垂肘,不可彎腰、撅臀。
19.項莊舞劍
(1)右仆步推掌
左腿微向后移,屈膝下蹲,右腿伸直,平仆成右仆步式。同時,左臂屈肘回收至左肩前,拳心向外,右掌在左臂回收的同時向前下推按。目視右掌(圖1一85、圖1-86)。
(2)左仆步推掌
兩腿蹬地起立,右腿經左腿內側向后方跨一步,然后屈膝下蹲,左腿伸直平仆成左仆步式。同時,右臂屈肘外旋回收至右肩前,拳心向外;左拳變掌,在右拳回收的同時向前下推按。 目視左掌 (圖1-87)。
(3)并步下栽掌
右腿挺膝直立,左腿屈膝前弓,隨即右腳向左腳靠攏,兩腿屈膝半蹲。同時,右拳向前下直臂前沖,拳心向里,力達拳面,左掌收回停于右臂內側(圖1-88、圖1-89)。
要點:撤步與挽臂推掌要靈敏協調,仆步時要頭正腰直,防止凸臀、拔跟。
20.童子亮捶
(1)雙拳內挽兩腿仍屈膝半蹲。左掌變拳,兩拳向內翻轉至拳心向下,兩拳十字交叉,兩臂微屈。目視前方(圖1-90a、圖1-90b)。
(2)立身亮捶
兩腿直立,挺胸收腹。同時,右臂由下向上直臂上舉,拳心向前;左臂向后撩,拳心向上。目向前平視(圖1-91)。
要點:右拳上沖與左拳后撩時兩臂要挺直;氣要沉,兩膀微松,頭正項直。
21.掌下飛花
(1)弓步沖拳
左腳向左前方邁一步,屈膝前弓,右腿蹬直成弓步。同時,右臂下落,臂內旋,拳心向下,停于左腋下;左臂外旋,拳心翻轉向上,由后向前,經右拳腕上方向前沖擊(圖1-92)。
(2)獨立如意手
①左拳變掌,臂內旋向上舉起,臂微屈,掌心向上,掌指向右,右拳變三叉訣(圖1-93)。
②上動不停,左腿直立,右腿屈膝前提,足尖下垂。同時,右臂‘微收,右手三叉訣順勢劃弧于右小腿內側。目視前方(圖1-94)。
要點:(1)獨立時支撐腿要直、穩,挺胸,直腰,不可彎腿。(2)右手掐訣時,用拇指壓住中指和無名指,其余二指伸直挺腕。
22.白猿獻果
(1)右腳前落,屈膝前弓,左腿蹬直成右弓步。同時,右臂屈肘回收,右掌立于右肩上方;左臂由下向上略抬至與肩平,再向前立掌劈出,掌指向前,掌腕微提(圖1-95)。
(2)左臂屈肘收回,左掌立于左肩前,然后迅速臂外旋向前平砍,掌心向上,力達掌根。目視左掌(圖1-96、圖1-97)。
23.犀牛望月
(1)弓步雙劈掌
身體向左轉體約90度,左腿屈膝前弓,右腿蹬直成左弓步式。兩臂前后掄劈,掌指向上(圖1-98)。
(2)拗步分掌(夜叉巡視)
①兩腳不動,上體盡量向左轉。同時,右臂向上、向前劈出,左臂也向上、向后劈出,掌心均向左側。目左視(圖1-99)。
②上動不停,兩臂屈肘收抱于腹前,左手在上,右手在下,身體前傾(圖1-100a、圖1-100b)。
③上動不停,兩臂同時前后分開,左手向后托打,右手向前擊打,力達掌背。目視左手(圖1-101)。
要點:弓步雙劈掌時,兩掌均向上舉起劈下,力達掌根。拗步分掌時,弓步要低,上體盡量左扭,左腳、左膝內扣,注意直腰落臀。
24.老君采氣
(1)弓步合掌
①右腿上前一步,面向運行前方,兩手同時下落置于兩胯旁(圖1-102)。
②左腳上一步,屈膝前弓,成左弓步式。同時,兩臂由兩側向前擺動,兩掌心相合。目視前方(圖1-103)。
2)捧簫式
①左腳向右腳靠攏,兩腳向右碾轉使身體右轉90 度。同時,兩臂屈肘,兩掌相對上抬于頭右前方(圖1-104)。
②左腳向左側伸腿平仆,右腿屈膝下蹲。同時,兩掌向前運行(圖1-105)。
③右腿蹬直,左腿前弓成左弓步式。同時,兩掌直臂前伸,兩掌相合。目視前方(圖1-106)。
(3)坐胯身仰
①身體向右轉約180度;同時兩臂伸直,兩掌心仍相合。右腿伸直,重心移至左腿,同時上體后仰約30度兩掌握拳,拳心向下收回腰間 (圖1-107、圖1-108)。
②上動不停,左腳外擺,右腳內扣,身體后轉約1800度兩臂伸直,兩掌相合成左弓步,然后重心后移至右腿,上體后仰約30度,兩掌握拳,收回腰間(圖1-109、圖1-110)。
③上動不停,左腳前進半步踏實前弓,右腿伸直成左弓步。同時,兩拳變掌前伸合掌,臂伸直。目視前方(圖1-111)。
要點:兩掌平抹與轉體要協調一致;重心后移時上體微向后仰,重心落于后腿,前腿伸直,足尖虛點地面,不可滯重。
25.伯牙撫琴
(1)弓步插掌
右腳前進與左腳并齊,再上一步,屈膝前弓成右弓步。同時,兩掌相合立掌前插(圖1-112、圖1-113)。
(2)轉身撫琴
右腳里扣,身體左轉成馬步。同時,兩掌分開,掌心朝下由右向左平抹至左側,再收于腹前。同時,左腿收回與右腳并齊。隨后兩掌由身體兩側舉至頭上方,掌指相對(圖1-114a、圖1-114b、圖1-115)。
要點:兩臂平抹,掌心向下,小臂要持平,速度均勻,以腰帶臂,眼隨手轉
26劈渡斬浪
(1)弓步雙劈掌
兩臂由體側下落,向前后分劈,力達掌根。同時,右腿向右側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式。目視右掌(圖1-116)。
(2)進步揚掌
①右掌向上、再向左肩前弧形擺動,經體前向右下穿掌,并成右 仆步(圖1-117)。
②接上動,身體起立,右腿屈弓;左腿伸直,順勢從右腿內側邁前一步;隨之右腿蹬直,左腿屈弓成左弓步。右掌上架,左掌向前撩擊(圖1-118)。
③上動不停,身體右轉,右腿屈膝前弓。右臂上架不動,左臂前伸,隨體右轉運行,掌心向上。目視前方(圖1-119)。
要點:進步揚掌動作要連貫進行,仆步要低,挑掌和撩擊要協調配合,左掌向前撩擊時要力達掌心。
27.羅漢拂塵
(1)進步撩掌
①接上動,右弓步不動,右手抱拳置右腰側,左臂稍屈,掌心向外(圖1-120)。
②上動不停,左手 屈肘回摟,右手仰掌前穿(圖1-121)。
③上動不停,左腿仆步,左手立掌下穿(圖1-122)。
④上動不停,左腿屈弓,右腿伸直成左弓步。左臂上挑,右臂平伸與肩平(圖1-123)。
⑤上動不停,右腳經左腿內側上一大步,屈膝前弓成右弓步。同時,左手屈肘上架,掌心向上,右掌向前撩擊(圖1-124)。
(2)馬步橫掌
①左腳略微內收,左腿屈膝,兩腿半蹲成馬步。同時,右手屈臂亮掌于頭上方,左掌下落于小腹前,掌心向下(圖1-125a、圖1-125b)。
②上動不停,左臂外旋直臂向左側橫擊,掌心向上。目視左掌(圖1-126)。
28.馭伏麒麟
(1)弓步雙劈掌
①兩臂上舉交叉,左內右外(圖1-127)。
②上動不停,右腿挺膝蹬直,左腿屈膝前弓成左弓步。同時,兩臂向前后劈下,掌心向內,掌指向上。目視左掌(圖1-128)。
③右腳經左腿內側向前上一步,然后屈弓成右弓步。同時,右掌向前劈,下劈至肩平,力達掌根,左掌向后撩掌。目視右掌(圖1-129)。
(2)合腿切合掌
①右腿直立向右前方跨一小步,足尖點地。同時,右手由內向外畫一小。▓D1-130)。
②上動不停,左腿 由后向上直腿里合。同 時,左臂隨左腿上擺(圖1-131)。
③上動不停,左腿 下落屈膝,左腳掌點地 成左虛步;同時,右腿屈膝半蹲。左掌下插于 左腿內側,右拳抱于右腰側(圖1-132)。
要點:左腿里合速度要快,右腿支撐要穩,左腳落地時要輕,虛步盡量下低。
29.力劈華山
左腳向前邁步落實,屈膝成左弓步式。同時,兩臂先在身前交叉,然后雙掌由襠下向前后分割,左掌在前,右掌在后。目視前方(圖1-133、圖1-134)。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