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綿 掌
[功理淺述]
大雁氣功的“三綿功法”——綿劍、綿掌、綿拳,是大雁氣功體系中的幾套高層次動功。綿掌這套功法的動作在層次上有了演進,既有剛柔相兼的特點(如大雁氣功前64式),又有表里螺旋的勁力(如大雁氣功三叉螺旋功),是“內外錦柔”的功法。練功后,可以排散和驅除體內的種種病氣、毒氣、邪氣、惡氣。這樣,堅持練功可以少患或不患疾病,尤其是惡性疾病,并使體內機能運化躍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綿掌是“三綿功法”中的一套掌功,它由28節動作和多種掌形組成,配合八卦的丁步腳形,按太極八卦“陰陽魚”的軌跡運步,動作快捷、綿柔、輕盈?炀氈恍1—2分鐘,而所產生的氣機、氣場遍及全身,真氣強而柔,細而純,可疏通全身經絡,打通“三里——內關——涌泉”穴道,充盈上中下三個丹田及氣戶、氣庫等,平秘人體陰陽(尤其是手經三陰三陽),鍛煉經絡主要流注點——十指及十趾。并能加強心臟功能,充盈并提純心氣。
綿掌氣功效應的核心在“內關”,主練中丹田,內關穴道打通,中丹田充實,真氣滲透全身表里,并洋溢五臟六腑,從而使內氣混元,久練就能打開各種功能穴道。
綿掌在機體功能方面主練胸、背、兩膀、四肢、雙膝、兩腿。有極佳的治病效果,可治各種疾病,尤其是惡癥、毒癥。綿掌對各種病有特殊的針對性效果,包括:梅毒、肝腫大,嚴重的類關節炎,心臟病、胃病等。同時具有強效的消炎效果。
綿掌動作的主要特點在于一個“綿”字,即全套功連綿不斷,雖然為了學功者的方便劃分了28節,但實際練功中動作是首尾一貫,一氣呵成,不可斷頓。
練綿掌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在l~3個月內,要天天堅持,不能間斷,以便經絡全部打通,并避免出現局部不適的現象,每天練功的時間分3次,早7:30以前,中午1:30以前練,晚上7:30以后練。
這些時間練能激發地氣,使地氣濃郁上升,中氣接地氣,才具有很好的散除病氣、毒氣的效果。其次,綿掌手的動作細微,學練時須注意掌握。此外,綿掌功法是一套高級氣功功法,不是武術,不能當武術來練。
〔口 訣〕
穩定南北各四方
劍指抬膀走一行
纏掌回掌陰陽路
內關外關走一場
天地結合雙捧氣
纏掌亮掌回掌旋
繞掌一圈走八卦
要站丁字八卦形
雙掌立掌丹田過
氣貫氣戶心亮堂
心亮回頭繞掌行
雙爪相背跨丹田
混身上下五臟通
五臟圓滿掌起飛
最后回歸到胸前
左手抱丹右收功。
〔功 法〕
1.預備
雙腳平行與肩同寬,身體直立,頭微上頂,雙肩放松,兩臂自然下垂于體側。掌心向內,五指自然分開,臂微屈。勞宮對環跳,口微閉,舌輕舔上腭。眼平視前方,內守收神,寧心靜立片刻。
2.出掌
身體重心移至右腳,左腳向前一步,腳前掌外側著地。同時,兩掌心相對,隨兩臂從身體兩側迅速上舉至頭兩側前上方,掌心相距約一尺,手指向上,眼平視前方。見圖6—l。
3.背掌
雙腳形不動,兩掌迅速下落向身體兩側后分展。兩臂伸直,略向后,兩掌停在比肩稍低的高度,掌心向后,指端向外。身體朝向正前方、稍前傾。眼平視(圖6—2)。
4.直掌
腳形不變。兩掌向身體回收。過帶脈前旋。然后兩掌在胸前相合,掌心相距約一寸,左掌心斜向下,手指斜向右,右掌心斜向上,手指斜向左。兩掌迅速相搓,然后左掌迅速落至左環跳穴外側,掌心向下,合谷對環跳。右掌迅速提至頭右側前上方,指端向上,掌心向前。眼視左前方(圖6—3)。
5.回掌
右掌再下落以掌背拍打右大腿內側外側各一次,而后隨右臂外旋。左腳外旋,左腿輕輕提至右腳前側,足尖點地;再提起,重心在右腿。與此同時,左掌隨臂上提,掌心對右氣戶,指端向右,與身體相距約半尺;右掌也隨右臂邊旋邊從體右側提至右肩上前方,合谷對印堂。右掌在左掌外,眼視右手(圖6—4)。
6.插掌
緊接上式,曲右腿,左腳向右上提,足尖離地約半尺而后左腳向左方邁出一步,身體左轉90度。右腳隨身體左轉向左腳右側邁出一步,兩腳成平行。同時右掌順勢過胸,手指向下,沿身體正中線下插至下丹田部位,掌心向左;左掌向左撈氣,經下丹田上行停在身體左側,眼視右掌。雙腿稍屈(圖6—5)。
7.托掌
左掌回收至胸,掌心向里。右掌掌心向里,從下向上提伸,經左掌內側,從左內關處向前上方穿出,置于右太陽穴旁。掌心向后,手指向上。左掌在右掌穿出時,沿右小臂滑至右肘之下,掌心向上成托肘狀,掌心距肘一寸。隨著雙掌的動作,左腳向右腳后外撤一步,腳心朝向右外側。身體重心在右腳,雙腿彎曲,眼視右掌(圖6——6)。
8. 亮掌
左腳向右腳左側回邁一步,右腳向右撤步,兩腳平行,同時,右掌下落,先以掌背拍打右大腿中間內側一次,再以掌心拍打右大腿中間外側一次。而后身體向右轉向正方,雙掌在胸前拍掌一次。同時雙掌迅速分開,左掌下落置于左腎俞穴;右掌以立掌手形上提置于右太陽穴的前上方,掌心斜向外,手指向上,腿稍彎曲。重心在右腿,眼視前方(圖6—7a、b)。
9.繞掌
右掌下落,用掌背拍右大腿正面中間一次。然后右腳后撤一步,左腳再向后帶一步,隨著腿的動作,右掌在胸右側旋繞一下,上提至頭右太陽穴上方。手心斜向里。重心在右腳。左掌置腎俞穴不動。眼視前方,靜立片刻(圖6—8)。
10.旋掌
左腳向右腳后外側點一步,足尖點地,重心仍在右腳。雙腿彎曲,此時雙掌位置不動。然后左腳向左前方跨出一步。同時右掌從太陽穴外移開,隨右臂在體右側劃弧,手掌在體右側上下旋繞。右掌邊繞右腳邊向左腳前偏左方邁出一步,腳尖向右撇,而后左腳向右腳前邁一步。右腳再向左腳前邁出一步,兩腳交替共邁四步,隨雙腳向前每邁兩步,右掌在體右側弧形旋繞一周,左掌置于左腎俞不動。眼視前方(圖6—9)。
11.穿掌
左腳上前一步,腳尖內扣,朝右斜前方。同時左掌從左側腎俞前移至左帶脈穴外,指端向下,掌心向里、向右,右掌緊接最后一次旋掌,向前伸穿,手心向上,指端向前,眼視右手(圖6—10)。
12.拍掌
右腳向右側前邁出一步。身形向右偏轉,同時右掌迅速回帶,拍打膻中穴一次;左腳向體前偏右側邁一步,身體繼續向右偏轉,右掌拍打左氣戶穴一次;右腳再向體右側邁出一步,使身體轉向起式方向的右側90°,雙腳平行,并以左掌拍打右氣戶穴一次。拍打時迅速短促,不可太用力(圖6—11:a、b)。
15.三蹲接地氣
右掌迅速提至頭右前上方。掌心向外,五指自然分開,指尖向左。左掌迅速下落置于腎俞穴,合谷朝里。雙腳平行不動,雙腿屈腿半下蹲抬起三次(圖6—l 2)。
14.蹲掌
身形左轉,左腳向右后撤一步。右腳尖右旋,身形前屈,雙掌下落在小腹前交叉。左手在上,掌心向上,右手在下,以掌心托左掌背。爾后雙掌翻轉向體兩側分展,劃弧上舉,在頭前上方亮掌,雙手掌心翻向外,指尖斜相對,身形前傾。雙腿屈,重心在左腿,眼視前方(圖6—13)。
15.護胸掌
右腳后撤一步,兩掌隨兩臂弧形下落至兩脅側前方,掌心向下,而后左腳向左后側撤一步,兩掌順勢旋繞從腋下掏出,掌心向上,隨兩臂向體兩側伸展。眼視正前方。兩腿共后撤四步,兩掌共旋繞兩次(圖6—14)。
16.探掌
右腳向左腳前邁一步,左腳向右腳左側跟帶一步。身體轉向左側,同時兩掌在身體兩側隨手腕旋繞兩次而后向身體兩側平伸,同肩高,掌心向上成捧氣狀(圖6-l5)
17.拍掌
右掌隨臂迅速拍打左肩一次,爾后下落在體右側,右腳向右跨一步,身體迅速轉體180°,左腳跨上一步與右腳平行。在轉體的同時,左掌拍打右肩一次(圖6—16)。
18.纏掌
雙腳不動,左掌下降到左側環跳穴外,右掌在右脅旁順時針旋纏一周。邊纏邊經右胸前向上轉掌,至右肩之上變掌心向后,接著掌隨腕外旋停于頭前右側上方,掌心向外,手指朝左上方,雙腿稍屈,重心移至左腿(圖6—17)。
19.陰陽三拍掌
右掌下降,以掌背拍打右腿大腿內側一次,再以掌心拍打大腿外側一次,接著屈起左腿并用左掌心拍打左大腿外側一次,頭向左轉,眼視體左側前方(圖6—18)。
20.盤腿掌
(打開涌泉穴):左腳下落在右腳左前外側,腳掌左外旋,右腳向左前方上一步,身體左轉。同時兩掌下行至身體兩側帶脈穴外,掌心相對。左腳再向左前外側跨出一步,而后右腳左帶一步,落于左腳前方。這樣從右向左沿弧形共前進四步。第四步落在右腳。邁步時,兩手掌始終在左右帶脈外側前相對,隨著向左方運步,左掌逐漸抬高,右手逐漸降低。爾后左腳向左側邁出一步,雙掌向胸右上方抱旋。然后右腳后撤一步,身體朝向正前方。爾后,右腳后撤一步,身體微向前傾;同時撤左腳,插向右腳后外側,腳尖點地,雙腿彎曲,成盤腿狀。雙掌仍在體兩側,與小腹同高(圖6—l9)。
21.退繞掌
左腳向左后側退一步,再后退左腳、右腳各一步。同時左掌在胸前從外向里向下再向外纏繞右掌一次,接著再向后撤右腳、左腳各一步,雙掌按上述方向再纏繞一次。(圖6—20)
22.單撐掌
接上式,當雙掌纏繞第二次,左掌在下、右掌在上時,左掌順勢下落于左環跳外,合谷對環跳。右掌上提至前上方,變成掌心向外,隨著腕部動作向前推掌,身形稍前傾,重心在右腳。(圖6—21)
25.推掌
右掌下落與左掌在腹前相對,掌心向前,爾后移向身體左側,兩腳不動,身形左轉45º,此時兩掌先稍收向胸部,再向前推,爾后隨身體轉移到正前方。(圖6—22)
24.跺掌
(砍病氣):兩腳不動,雙掌經胸脅外側隨臂旋轉一周,從下向上翻掌,并握成拳上提至頭額前兩側,然后分拳變掌同時向下砍跺至兩腳外側。(圖6—23)
25.合掌
(散病氣):腳形不變。兩掌從胯兩側向外向上劃弧捧至胸前,兩掌相拍合,并舉至額前上方,掌下部稍分開。然后合掌下落在腹前分開,旋至體后兩側,掌心向后,上體前屈(圖6—24)
26.抬掌
(送病氣):腳形不變,身體稍前傾,接上式兩掌從體兩側旋向腋后,而后翻掌劃弧變為空拳從腋下掏出,平肘向前平伸,手指伸開,掌心向上,稍向外,稍停片刻。(圖6—25a 、b)
27. 回掌
兩掌收平,兩掌心向上,上抬到頭頂前上方。緩慢上抬,勞宮和內關穴及全身收采大自然真氣;兩掌抬至膻中穴高度時兩掌轉為掌心相對,連續采氣,最后舉至高于頭頂時,掌端稍內斜,成人字形徐徐下落至下丹田,隨即向體兩側分展(圖6—26)
28.收掌
腳形不變,兩掌從體側捧氣到胸前,爾后上行至頭,再下降到下丹田高度,并向體兩側分展,掌稍高于帶脈。收左腳令雙腳平行,兩掌回收拍環跳穴一次,最后兩掌自然垂于體側,收功。(圖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