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掌是大雁功功法體系中的武術氣功,但它是真正的氣功,而不是武術。這套功的主要特點是動作緩急相應、強弱相兼?旌蛷姷膭幼魇蔷毎l氣,輕和弱的動作是收氣和回氣。功法的機理是“內練氣”、“外練力”,主練神、力、氣。也就是“練氣”、“強速發氣”、“回氣和收氣”三者有機地結合,使整個人體氣場的內外溝通速度和勁力進一步提高,達到“調氣、行氣、發氣、回氣”快而強的目的。例如,對垂危病人,(外傷造成或重病病危)進行緊急搶救,即所謂“起死回生術”,必須有大雁掌的功力進行強速發氣(氣行發聲),才能奏效。
練此功可促使“全身經絡開”,可打通四條氣道:(1)頭部到會陰;(2)左膀到腰部;(3)右膀到腰部;(4)天頂到環跳。通過全身、四肢、關節的活動,還可打通腿部經絡,從足三里到涌泉,排出病氣。
此功以健身為主,練精練氣練神練力,練五行、五氣,上下貫通,不使經脈產生屈張現象,提高人體氣場內外溝通的能力,加強功力,改善“天人合一”效應,治病健身益智的效果皆優?芍吻笆鏊臈l氣道區域內的各種疾患,環跳開通能使周身元氣充實。
不要將此功單純作為武術來練,注意弱而緩的回氣動作,同時在強、速動作作畢時,著意略停一、二秒鐘,外導之氣便自動收回,而且比未外導之前更強更足,這樣使氣的外放、內收平衡,甚至收多于放,才符合功法之效應。
[口 訣]
出掌繞地走一圈,
各個關節力量全。
既有力來又有氣,
全身放松治病得氣關。
[功 法]
1.預備式
兩腳平行與肩同寬,兩手臂自然下垂,掌心對環跳,口微閉,牙齒輕扣,舌舔上腭,眼平視,自然呼吸,寧靜守神,站立片刻。
2. 上步晃膀
兩手臂微屈,向后微張,曲肘虛腋,勾腕,手勞宮穴斜對環跳,兩足先右后左連續向前走三步,同時腰、肩、臂隨之左右晃動,當第三步落腳后,身體向右側身45度,重心在左腳,眼視右前方。見圖5—l。
3.退步回氣
右腳向右后退一步,左腳收至與右腳平行,身體回正,兩臂自然下垂,然后兩臂從兩側提起,兩掌向上捧氣至前額,掌心向里,經胸腔落至下丹田前。眼視前方。見圖5—2。
4. 望步抖翅
左足向左側撤半步,身體右轉,同時,右腿迅速收回提起向右邁一大步,接著左腳墊步跟上半步,雙腳成前腿弓,后腳蹬地。與此同時,左手從左體側由下向上提至頭高,劃弧落至胸前,掌心朝外,右手從腿右側迅速上提,在胸前與左手交叉,指端向上,快速變掌下翻,配合弓腿迅速向前抖出,右掌在左掌之上前方,左掌護小腹,呈攻防姿勢。眼視前方。見圖5—3a。
5.跺腳合翅
以右腳為軸,向右轉體90度,左腳速擦地向前鉤踢,轉體后下跺腳呈馬步,兩手順勢在小腹下合掌拍擊。眼視雙手見圖5—3b。
6.馬步彈膀
接前勢,身稍向后仰時,雙手合掌提至胸前,然后收腹,雙腳同時向前跳出一步,隨即將帶氣雙掌快速向前推出,掌心向外,足形仍呈馬步,眼視雙掌,如此反復做三次。見圖5—4。
7.擺頭撩掌
兩掌下落至小腹前,左掌迅速用力向左撩起,左臂與肩同高,掌心朝上,指尖向前;右手同時迅速撩至額頭上前方,掌心斜向上,身體隨手的動作微向左轉,頭部順勢向左擺90度,兩腿成馬步。眼視左手。見圖5—5。
8.雙峰貫耳
兩手下落至環跳穴兩側,從里向外翻掌外旋、同時身體左轉,上右腳成右弓步后,兩手斜朝下,雙掌從體外側向前夾擊,合谷相對,兩手距離約5寸,眼視雙手。見圖5—6。
9.落膀鏟掌
兩掌向體側劃弧分展,好似撥云,收落至環跳兩側,變掌心朝上,上左腳一步成左弓步。與此同時,雙掌經帶脈向前鏟出,掌心向上,指尖朝前,大小臂約成90度,眼視雙手。見圖5—7。
10.伏身回探
左腿下屈90度,右膝關節彎曲貼地,腳內側著地,身體下伏,雙手同時向體側自下而上,再向下旋轉一周,落于背后兩側,手鉤腕成梅花爪形,指尖聚攏向后上,同時向右后轉身,眼視右后方。見圖5—8。
11.翻身尋食
兩手拍打兩環跳穴,同時兩腳支起,身體直立起跳翻身,向后轉體180度,雙腳震地,成右弓步,兩手由爪變掌,自下左經小腹向右回旋,并轉身于右胸前撲出,右掌在前在上,左掌在后在下,掌心朝下。眼視前方。見圖5—9。
12. 踢腳亮翅
提左腿,屈膝,鉤腳,涌泉對會陰,左掌變梅花爪移至左側后,合谷對腎俞,右掌在胸前變側立掌。然后縱身跳起,右腳向前彈踢出,左腳先落地,深屈膝,右腳向前跨大步落地。重心在左腳,同時身體下伏,并從左向右轉身,帶動雙臂雙手向右下方回收,手掌心向右后。然后,再縱身右腳向前彈踢,下蹲與前式相同,重復兩次,手自由晃動。眼視前方。見圖5—10。
13. 尋云看風
身體抬起,重心右移,兩腿變平行馬步(屈膝45度),兩手從體前右側下方平行提至胸前,雙掌重疊,內外勞宮相對,左下右上,同時,將左腳提起,上步踏向左前方呈左弓步,兩臂同時前伸,指尖插向前方。眼視雙掌。見圖5—11。
14.撥云點霧
雙掌回帶至左胸前,右肘向前靠擊,左肘向后撐擊,左右肘對拉,同時身體移向左轉下蹲將右腿蹬出。眼視右腳。見圖5—l2。
15. 旋膀收翅
右腳踏地后腳形不變,左腿深屈,右腿繃直,身形下前伏、并由左向右轉體,帶動右掌向后接旋,同時左掌移至同肩高,胳臂圓,掌心朝下,隨身右旋置于右胸前,轉腕掌心朝下,右掌向右側劃弧經環跳穴,帶脈提至右胸前,從左掌背上穿出,掌心朝上,指尖朝前,同時,左掌滑至右腋下,合谷對腋窩,眼視右掌。見圖5—13。
16.左右回旋
左足向左前方上半步,同時右手掌向左平帶至左腋窩,掌心朝向腋窩。隨之左手掌從右手掌心向前穿出,掌心朝上,指尖朝前,眼視左手掌。
17.三抱回氣
左腳向后撤半步,身體左轉45度,重心后移右腳,同時,兩掌平衡下落在左右環跳外側,掌心相對,手臂成環抱球狀。然后右腳向右后撤一步,身形向右偏轉45度,手形不變,重心移至右足。左腳向左后再撤一步,身體再向左偏轉45度,重心移至左足。眼視前方。見圖5—14。
18. 上步鏟掌
左腳上步,同時兩掌從左右帶脈翻掌經帶脈向前鏟出,小臂前伸,掌心向上,腿成左弓步。眼視雙掌。見圖5—15。
19. 雙峰貫耳
上右腳,兩掌變空拳,從環跳兩側外旋劃弧,到肩高的臂成環抱狀,兩掌由空拳變掌,成夾擊狀,肘尖微下垂,松腕,掌心朝下。眼視雙手。見圖5—16。
20.左右抹掌
身體左轉90度,右腳隨體轉動向前移動一步,足尖點地,重心在左腳。右掌隨身體轉動回帶從帶脈至胸前,掌心向上。繼而從左掌背上向前穿,臂前伸,掌心仍朝上。左手回帶至右腋下。然后,右手腕內旋扣掌外彈,指尖朝前,掌心向下,繼而右腕外旋抹手回拽至帶脈右側變爪形,指尖朝上,左掌從右向左帶、手變爪形迅速回氣到肩井穴,肘尖朝前并上挑。身體直立,同時,左腳向前邁出一步成弓步。左臂同時前伸,掌心向下。眼視左手掌。繼而,左掌重復右掌手腕內旋彈掌,外旋腕卷掌,回帶至帶脈左側并變爪形迅速回氣到肩井穴。身體直立,同時右腳向前邁一步成右弓步。然后,右臂前伸,掌心向下。眼視右手掌。見圖5—17。
21.跳步點水
右腳前跳一步,兩手在胸前交叉抱氣,左腳隨之迅速移至右腳后面,兩膝深屈呈坐身竭步,左手提至右面耳盤,掌心朝外,右手變立掌向下攔砍,落至右腳跟部,指尖朝下。眼視右掌。見圖5—18。
22.虛步雙抖翅
身體右轉90度,左腳向后順勢后撤一步,重心移至左腿,兩掌從體兩側下落,收氣歸丹田。然后,兩手向體正前方用力彈抖。同時,右腳著力蹬地,重心稍微前移,手腕下勾,手指呈爪形,眼視雙手。見圖5—19。
23.三步回氣
左腳邁前一步,左手掌從正前方下落至右下丹田,掌心向右,右手從體正前方曲肘后至右帶脈,然后向腹前上推,兩手呈散抱狀,腿成左弓步。腰微左轉并帶動臂手在腹前推移,然后,右腳邁前一步,繼續與前述相同動作,只是掌形和方向相反,腿成左弓步。眼視雙手掌。見圖5—20。
24. 三步穿掌
左腳在前,然后順勢向斜后方撤步,身體左轉135度。左掌心向里,在左小腹前與右手相纏,即右手從體側落下于腹前時,右手由外從上而下又向上纏繞一圈之后,繼續向體左后側推出,掌心向外,左手掌心斜朝下,護丹田,眼視右手。隨即右手掌心向外,從體左側向體右側環跳處摟旋,同時轉體180度,右腳以腳跟為軸,向左側轉,左手翻掌向上,然后轉腕掌心朝前,向體右側前方推出,眼視左手。
左腳向正前方跨出一步,身體轉正。右腳以前腳掌為軸左轉。左手下落護丹田。右手從下丹田經腹中間向前方推出,掌心朝外。眼視右手掌。見圖5—21。
25.轉身靠肘
以左腳尖為軸轉體270度,重心移至右腳,以腰胯為主,向后用力靠擠,同時兩肘后繃,以右肘為主,兩手握空拳于左右兩脅處。眼平視。見圖5—22。
26.三步回氣
上右腳,左手變掌斜朝里下移至丹田,右手也變掌從右脅側向前推移,兩手掌分別在下丹田和膻中穴斜相對,呈抱球狀,腿成右弓步。然后,上左腳,右手變掌移至下丹田,左手掌上移至膻中高度,兩掌成抱球狀,體稍向右轉,與前述動作相同,唯左右掌方向相反。隨之,再右腳上前一步,雙掌動作與前相同。眼視手掌。
27. 連環步
同《大雁氣功后64式》的連環步動作。第一步,右腳上前一步,腳尖朝向右前方,足外側著地內側虛,使身體偏左轉,并帶動右手臂擺向體前,右掌心斜對小腹部,右臂微屈,左手順勢經胸前向上向左劃弧,移至左側胯旁。第二步,左足向右前方移動一步,腳尖朝向左前方,腳外側著地,使整個身體偏向右轉,并帶動左手臂擺向體前,左手掌心斜對小腹部,左臂微屈。右手順勢經胸前向上向右劃弧,移至右側胯旁,如此左右交叉共走六步。每走三步,兩掌在腹前呈抱球狀,然后兩掌同時向里纏繞一圈,在下的一只手迅速推掌于前腿胯前,用力撐掌,掌心斜向里,另一只手手臂迅速向上推肘,掌心斜向下,肘高于肩,兩臂呈弧形,兩掌虎口相對,眼視前掌。見圖5—23。
28.退步纏手
退左腳,左手向體左側下落護丹田,右手向體右側先屈肘落于右帶脈,左手相纏后,從左前上方甩出手指斜向地,合谷朝前。然后,退右足,重心移至右足,左足尖著地,變成右實左虛,左手掌移落到小腹前,右手掌與左手掌纏繞后,向右前方甩出,再退左足,動作與第一個退步纏手相同。見圖5—24。
29.單展翅回旋
右手從體右側前方,在腹前劃弧,然后向體右側外旋,同時,左腳順勢向體右前邁步。右手向體右下落至環跳穴,以左腳前掌為軸,以右跨向左旋轉360度,回到原位,重心在右腿體左側前,然后,右手握拳與左拳相擊(砸拳),置于小腹下,上身稍前傾、塌腰。眼視雙手掌。見圖5—25a
30.轉胯雙抖膀
腳步不離地,身體抬起,擺正,兩手變爪形用手腕從小腹下向體正前上方用力崩出。眼視雙手。見圖5—25b。
31.點步上挑下撩掌
左腿提膝(腳掌心對會陰),兩手掌左手在環跳,右手在體前方,隨之,左腿前點一大步,接著右腿向前跳跨一大步,重心移在右腳,同時,右手呈空拳向體右側抖腕上挑,隨之,右腳移至右后方,兩腿交叉竭步下蹲,同時,兩手變掌從體左右兩側同時下上撩。眼視手掌。見圖5—26。
32.轉身撩掌
撤左腳,重心左移,兩手掌心握抱肘關節,身后撤,右腳向右轉身180度,馬步下蹲,重心右移,兩手從肘部向體兩側撩出,掌心斜向外。見圖5—27。
33. 倒步轉身崩拳
以右腳為軸,重心移至右腳,左腳向左上一步轉身180度,馬步下蹲,兩掌握拳,由外側向里環抱,內外關相對,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然后用力向體兩側撐開,先棚肘,后崩拳。眼視前方。見圖5—28。
34.側身平肩掌
身體自然站立,左腳為軸,右腳向右后撤移一步,轉身180度。兩手握空拳由體兩側(膻中高度)回抱至腹前,同上式,內外關相對,然后向體兩側崩肘撐開,隨之迅速向體外側分展亮掌,掌心斜朝上。見圖5—29。
35.收式
身形不變,兩手自然下垂,并從體兩側向上抱氣(掌心朝上),舉至過頭高后,向下貫氣,收氣下丹田,然后自然垂于體側,稍立片刻,最后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