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功法傳授后,使不少老同志多年不愈的病患,經過練功而逐步減輕。有些則完全康復,恢復了機體的活動能力。這套功法也同樣適用于中、青年人習練。對身體虛弱、經穴閉塞,不能做較復雜動作的人尤為適宜。此功法適用于治療各種慢性病,男女皆宜,沒有禁忌。此功若與“后六十四式”合練,還可治療各種胰腺疾病。本功采用自然呼吸法,不用意念導引,輕松自然,所以,能夠絕對防止出偏,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糾偏作用。
[口 訣]
雙手對心胸,經絡要疏通。
帶脈晃三晃,五臟六腑松。
抬膀慢行步,氣貫涌泉通。
病氣甩入地,收氣歸丹田。
[功 法]
1.預備式
身體自然站立,兩腳平行與肩同寬,頭微上頂,頸直,雙肩放松,虛腋,兩臂自然下垂于體側,掌心向里,內勞宮對環跳,五指分開微屈,口微閉,舌輕舔上腭。眼平視前方,全身自然放松,寧心入靜片刻,排除雜念,沉氣三遍。以下各節動作,在動作開始時默念該動作名稱口訣三遍。
2. 雙手對心胸
兩手從兩側緩緩上提,手心向下,當手提至與肩同高時,手腕內旋,同時松肩墜肘;呈胸前抱球勢,十指相對約距3~4寸,掌心對胸氣戶穴,手離胸約一尺左右。眼視前方。稍停片刻接下勢。見圖3—1。
3.經絡要疏通
兩手沿前胸下落至環跳穴,用空心掌循經拍打九個九數,共拍打八十一下。拍打時默念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九、九、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一九,足少陽膽經拍打。雙手從胸前呈弧形下移,手心向里內勞宮對環跳,見圖3—2,稍停,然后手變空掌拍打環跳三下,再順足少陽膽經(下肢外側)拍打六下,拍打至足外踝。即在大轉子、股外中、膝外上、膝外下、腓外中、外踝各拍一下。
二九,足三陰經拍打。雙手空掌,從內踝開始,左手拍打左腿內側,右手拍打右腿內側,見圖3—3,從內踝沿足三陰經拍打至大腿根內側,再從小腹拍打至胸,共九下。即在內踝、脛內中、膝內下、膝內上、股內中,股內上、下腹、上腹、胸(乳下方)各拍一下。
三九,足陽明胃經拍打(右手)。右手空掌從左胸上部氣戶穴開始拍打,見圖3—4,經膻中至右側,沿右側足陽明胃經向下拍打至足背,共拍打九下。即在氣戶(左胸上部)、“兩乳間、臍右側,腹前上、腹前中、膝蓋、膝前下、脛前下、足背各拍一下。
四九,足陽明胃經拍打(左手)。左手空掌從右胸上部氣戶穴開始拍打,參見圖3—4,動作順序同上,唯左右相反,對稱。
五九,足太陽膀胱經拍打。雙手掌分別從兩足跟向上,沿足太陽膀胱經拍打至腎俞穴,共拍九下。即在足跟上、小腿肚、摑窩下、腳窩、腿后中、臀橫紋、臀中部、臀上部、腰部各拍打一下。見圖3—5。
六九,左手三陰經拍打。右手空掌,從左胸氣戶穴起,循三陰經(上肢內側)拍打至上肢端指尖,共拍九下。即在腋下;肩前、肩上、上臂內中、肘關節、前臂內中、腕關節、手掌、五指各拍打一下。拍打腋下時,中指端正拍在極泉穴,掌心拍在天池穴。見圖3—6。
七九,左手三陽經拍打。右手空掌從左手背指尖開始,循手三陽經拍打六下至肩并,即在手指背、手背腕、前臂中、肘后、后臂中、肩井各拍打一下。第七下拍腦后大椎、玉枕,第八拍頭頂百會,第九拍神庭、印堂。見圖3—7。
八九,右手三陰經拍打。同左手三陰經拍打,唯左右相反。
九九,右手三陽經拍打。同左手三陽經拍打,唯左右相反。
有心臟病高血壓病患者在拍打經絡時可以不彎腰。前述九個九是激導經穴效應的口訣,在拍打時要默念。八十一下拍打完以后,手自然落下。
4.帶脈晃三晃
兩手從體側呈陰掌(手心向下)緩緩向前向上提起,提至與腰等高時,小臂內旋,掌心向內,對臍腹。十指相對,間距7寸左右,形成環抱姿勢,置于帶脈前,腰部放松,見圖3—8。寧靜片刻,先向左轉腰90度,再緩緩右轉腰180度,左右為一次,共轉三次。然后歸正,兩眼平視。轉腰時要緩慢,雙腳不能移動,腿隨腰轉而不得彎曲,兩手不要移位。
此勢兩掌對臍腹,自然貫氣于下丹田。兩手臂環抱,兩手三陰經形成閉路,手三陰經氣盛,故易產生抱氣團之感。此氣團的直徑是由掌心到腎俞。也就是說腰也在該氣團之中,而丹田在氣團之中心,有促“氣化精”之功。身體左右晃,樞紐在腰,有疏通帶脈的作用,疏通帶脈可防治帶脈病癥。
5.五臟六腑松
接上勢,雙手捧氣上行,變空心掌,分別輕扣于心胸區(上焦),顫動點按三次;雙手下移扣于兩肋肝脾區(中焦),同樣顫動點按三次;再向下移置于小腹、膀胱、大小腸渠道(下焦),顫動點按三次,體內要有振顫松動感。最后兩手落于體側。兩眼平視前方。見圖3—9。
此勢主要通過兩手顫動點按而達到放松五臟六腑的目的。振顫放松相應臟腑組織的同時,也促進了血液循環,壓迫使組織血液排出,放松有利血液對組織的灌注。從而改善其血液循環,促進其功能,防止其疾病的發生,促進其疾病的康復。帶氣振顫,還有自我發氣的作用。
6. 抬膀慢步行
雙手從體側呈陰掌緩緩提起至肩平,環抱成一個陰陽魚狀。右高左低,右臂略與肩平,左臂低于肩。左手四指對著右手合谷穴,相距約尺半,左手拇指對膻中穴,間距同身約三拳頭寬。兩手掌心向下,右手臂弧形伸于身體右前方,眼視右手。
然后,慢步行時,手型不變,眼視右手。左腳先以淌泥步向左前方邁出一步,腳前掌先著地,兩腳成外側八字形,重心在右腳。然后重心前移,右腳向左前方內扣一步,繼而左、右、左、右向前共走六步,第六步右腳腳尖朝前,第七步左腳從右腳跟后歇步叉到右邊,身子下蹲呈“坐盤勢”,屈膝稍蹲2――3秒鐘,然后起身,第八步,收左腳提起,同時右腳蹲地跳起,左腳蓋步落在原右腳右側,右腳向右橫跨一步(與肩同寬),兩腳平行站立與起勢方向同。跳步正立勢,其意之妙在于跳出病氣(濁氣)圈外。否則,病氣(濁氣)易再復身。見圖3—10。
7.氣貫涌泉通
接上勢,兩手順勢在胸前變為劍指,順前胸導引下行,垂于兩腿前,直指涌泉穴。眼平視前方。見圖3—11。劍指透過腳背對涌泉穴貫氣5―10秒鐘。
此勢劍指發氣,氣貫涌泉有兩種意義:一是打通涌泉穴,繼續排濁,使濁氣降至地下深處;二是令涌泉和地氣打通(無病者,練功場無病氣的情況下),以采地靈之氣。前者吐故,后者納新。
8.病氣甩入地
右手變爪成梅花瓣形,上提置于右肩井穴,左手亦變爪形移置于左后側,合谷對腎俞或命門穴;身體向左扭動45度,見圖3—12。然后迅速向右涮腰,使身體歸正;涮腰的同時,帶動手臂,左手臂甩在正前方,手心向前,指尖向下,排病氣入地,右手臂甩在身體右后側(環跳外側),手心向后,指尖向下,排病氣入地。以上為“左轉右甩”,繼而作“右轉左甩”。動作相同,唯左右相反。
顧名思義,本勢的作用和目的是將病氣甩入地。方法是“甩”。“甩”有兩個作用:一是收濁氣由體內甩出;二是收濁氣和清氣用“甩”的方法將它們分離開來。這是因為濁氣重,清氣輕,如石頭和棉花,用“甩”的方法可將它們分離開來,石頭“甩”的遠,棉花“甩”的近。
9.收氣丹田中
雙手從體側捧氣緩緩向上,舉至太陽穴并在額前收攏,虎口相對,手心向內,緩緩向下,經額、面、胸、腹導引至下丹田,內視稍許,眼平視前方。腳步不動,雙手自然落于體側,還原成預備式,全身放松,入靜片刻,外氣收回。最后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