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高中級動功功法
一、昆侖纏手八卦功
[功理淺述]
昆侖纏手八卦是以上肢形體動作配合下肢走圈的練功運動。通過不同的手形,用纏手給臟腑貫氣,激導全身經絡,疏通各個臟腑,同時走弧形圈,腳踩乾坤八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卦位,進行正向和反向對稱循環運動。纏手每到一處穴位都可以調治三條經絡,所以叫“治三經”(乾坎昆侖治三臟);走弧形圈則使人體受“太極八卦”(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方位的調節。在每個方位上,宇宙和地球的磁場力和能量場的強度都不同,按古人理論,從五行上來說,肺金居西,其經氣為白色;肝木居東,其經氣為青色;腎水居北,其經氣為紫色;心火居南,其經氣為紅色;脾土居中央,其經氣為黃色。這種方位效應不但對臟腑有優異的調節作用,而且可以使“先天真氣”按八卦的規律進行自然的運化,通過“天人合一”的作用對人體機能起到優化的調節與控制。
[昆侖纏手八卦口訣]
(一)五行八卦深, (二)任督兩脈動,
造詣在中心, 必須到心中,
提供氣功素, 心中往上升,
伸手打病氣。 升到五行中。
(此口訣在走八卦即走弧形圈時默念)
口訣所講“升到五行中”,包括通導七竅和五道關(印堂、天頂、天關、耳關、眼關,包括鼻口)。
此功法按八卦的效應,可以使真氣按原本規律在體內自然循環,主練元精、元氣,疏導任督脈和五臟六腑,主治內臟主要病癥,尤其對心、肝、膽、脾、胃、腎有優異的療效,并可治艾滋病等毒癥。有病治病,無病可以強身,充養臟腑精氣。
這套功法的手形采用的是陰陽掌,腳形也是采陰陽(兩腳一虛一實,交互變換)走八卦,提腿時腳可以從涌泉收進地氣,淌步可運導聯絡中下焦臟腑的足三陰三陽經絡。
[功 法]
1.預備式
身體自然站立,雙腳平行與肩同寬,頸項豎直,雙肩放松,兩眼平視,精神內守,口微閉,舌舔上腭,兩臂自然下垂于體側,五指自然分開,做三次深長細勻呼吸,寧心靜立片刻。見圖1—1。
2.八字亮掌
兩手從體側輕輕向前,由下向上慢慢提起,手心向下,當提到與胸同高時,兩臂自然松肩墜肘,同時兩手前臂回收下按,如同水中按球推出,虎口相對,手臂圓外撐,掌心斜向下。同時兩腳隨著雙手向前推時以腳掌為軸成后八字,眼隨手動,最后平視前方。見圖1—2。
3.陰陽撩掌
由前式,右臂外旋,由上向下轉動,兩手變陰陽掌,即左手在上,掌心向下;右手在下,掌心向上,在胸前成抱球狀。繼而迅速分開,同時身體以腳掌為軸,向左旋轉90度,左手掌心斜向外,停于左額前上方,右手曲臂斜向下,合谷穴斜對環跳穴;右腳原地不動,重心在右腳,左腳虛成丁字步。眼視左掌。見圖1—3。
4.旋轉點髃
兩手臂內旋,左手掌勞宮穴對印堂,右手掌變梅花爪對肝區逆時針旋繞三圈,通肝經,瀉肝區病氣、濁氣。同時左腳尖點地,內虛外實,成丁虛步,右臂以肘關節為軸自然向上彎曲,以手爪點肩髃穴,眼視左手勞宮穴。見圖1—4。
5.背爪貫氣
身體下肢腳步不變,右手內旋沿腋下伸向右背后腰區,合谷穴對腎俞穴,四指自然分開,虎口圓,氣自然下沉至丹田,眼視左掌。
6.轉身回氣
左手由額前向下移動,兩臂在左腹前交叉,右手從股經左肘下掏出,掌心向上,然后兩手分開,左手曲臂置于左胯旁,手心向外,手指朝下,右手向上抬臂略高于頭,掌心對印堂。同時以腳跟為軸,身體右轉180度,左腳內扣,右腳外旋,成右丁虛步。眼看右掌心。見圖1—5。
7.彈打二經
右手掌心向上不變,以手背彈打大腿內側,用手掌拍打大腿外側。腳步不動。眼隨手轉,落于前方。見圖1—6。
8.雙手貫氣
右腳以腳跟為軸內扣90度,身體轉正,兩腳平行,同時兩手從身體兩側捧氣,至頭前上方,然后掌心朝下,經胸腹部自然落至身體兩側。眼平視前方。
9.撩掌外旋
兩手從身體兩側提至胸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兩掌左手變半劍指,以腕關節為軸內旋三圈,似撥云望月,然后半劍指向上,手心向外,兩腳步不動,成丁字步,眼視左劍指前方。見圖1—7。
11. 迎風攬月
左臂不動,劍指變掌。右手掌變半劍指,上提到右額前方,將劍指對準左手合谷穴,同時兩臂彎曲成圓形如同攬月狀。步形不變,重心在右腳,眼視前方。見圖1—8。
12.氣下三經
翻掌,左掌心面對印堂,右臂下落,右劍指變掌至肝區、逆時針旋轉三圈。眼視右手,丁字步形不變。
13.三掌砍氣
左手掌下落至腹前,手心斜向上,右手掌心斜向下,在腹前相交叉。右手如砍物從肝區向下砍,停于右胯旁,左手向上撩,兩手用力震臂,左甩右砍三次,步形不變,眼視前方。見圖1—9。
14.八字云手
右腳不動,左腳以前腳掌為軸,腳跟外撇,腳尖斜相對,雙腳成后八字。左手向下移至腹前,右手經大臂向右上方移至胸前,同時身體右擰轉90度,掌心向內,高于胸,左手向下移至腰部,指尖點左側帶脈,掌心朝上。左腿微屈,身體微下坐,重心在左腳,眼視右手。見圖1—10。
15.雙爪探地
身體自然轉正,兩手呈爪形。右手內旋手指向下,掌心向內,緩緩插向腹前下方,左手從腰部后而插向骶尾骨下方,掌心向后。兩腿自然站立,眼視前下方。見圖1—11。
16.捧氣三拍
步形不變,兩手向兩側分展捧氣,掌心向上至腹前,再翻掌屈腰拍打雙膝三次。拍膝時腿要伸直,然后自然彎曲,眼視雙手。見圖1—12。
17.雙手貫氣
上身直立,兩手從體側兩旁分開,掌心向下,外開向上劃弧捧氣至額前上方,再轉掌心朝內,兩臂自然下落至膻中穴以后,掌心向下落于身體兩側,自然呼氣,眼視前方。
18.三步掛掌
右腳上前一步(淌泥步),腳掌擦地而行,然后右手立掌從體右側上提,臂微屈,掌心向左,指尖朝前,繼而左腳向左前方邁出淌泥步。然后左手立掌從左側上提,臂微屈,掌心向右,指尖朝前。在提左手時,右手微微落至右側,右腳走二步,左腳走一步,共走三步。當手臂上提時,猶如兩手臂提垂物。眼隨手轉。見圖1—13。
19.懷中抱月
兩臂上提胸前,呈弧圓,手心斜向上向內。抬于肩高后;兩臂內旋,雙掌同時外翻推出,手心斜向下,虎口相對,手與胸平,眼視前方。見圖1—14。
20. 變步旋轉(左轉身)
手、臂形不變,左腳起步外旋;右腳上步內扣,步法似淌泥狀。身體呈后坐姿勢,前腿直,后腿微彎,走出第八步時,兩腿交叉,右腳上步外旋,腳尖向右,兩腳呈后八字。同時兩手在腹前交叉,呈陰陽掌;右掌在上,左掌在下,然后纏手一圈。左手變半劍指向下向左向前劃弧,指向右手合谷穴;同時,右手向上撐開,臂圓,掌心向下,左掌略高于肩。隨著纏手動作完成的同時,身體以兩腳掌為軸,迅速右轉90度;眼隨手動落于前方。注意,纏手的動作與擰腰轉體的動作要協調同時完成。見圖l—15。
21.變步旋轉(右轉身)
按前式,當走第七步時,右腳交叉成為后八字,左腳在右腳外前,腳尖朝左。同時,兩手在腹前交叉成陰陽掌,左掌在上,右掌在下,然后纏手一圈,右手變半劍指向下、右、向前劃弧,指向左手合谷穴。右手略高于肩,同時,左掌向左、向上撐開,臂圓,掌心向下,左手略低于肩。隨著纏手動作完成的同時,身體以兩腳掌為軸,迅速左轉90度,眼視手動落于前方。注意:纏手的動作與擰腰轉體的動作要協調同時完成。見圖1—16。
22.變步旋轉(左轉身)
基本與16式相同。左手變半劍指對準右手合谷穴。
23.變步旋轉
基本與15式相同。走第七步時左腳與右腳外前交叉,開始纏手和轉腰,兩手變掌,手心朝下,臂圓。
24.收氣
走第七步時,左腳在右腳前外方,右腳跟上,兩腳平行同肩寬,兩腳自然直立,兩眼平視前方。兩手翻掌收于胸前,兩手心向外前,沿乳中線自然下落于身體兩側,然后繼續向上劃弧,手心上翻捧氣至頭部,手心向里到腹中穴后。手心向下自然下落于身體兩側。兩腳同肩寬直立,眼平視,寧靜片刻收功。見圖1—17。
附錄:“太極陰陽八卦”簡介
太極陰陽八卦學說是我國古代的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源出于道家老莊“無極生太極”的哲學觀點,后為周文王(名姬發)在所著《易經》(通稱)《周易》中所發展,提出“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周子太極圖說》中,又明確指出了太極陰陽與五行的關系,指出:“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陰變陽合乃生木、火、土、金、水,五行順布,四時行焉……。”所以,太極圖和太極陰陽學說的基礎是天之四時、地之五行,是當時對自然界以至生命規律的高度概括。后漢魏伯陽進而把《周易》學說引入對人體內在奧秘的探索,撰著《周易參同契》一書 并創造了“內丹功”,《參同契》也被歷代丹功家稱為“萬古丹經王”。宋代陳傳精通《周易》學說,更對《參同契》具有精辟見解和深奧發揮,陳持為說明《周易》與《參同契》的關系,繪制了“易圖”,包括“伏曦八卦次序圖和方位圖”和 “伏曦六十四卦次序圖和方位圖”等,太極陰陽八卦圖也就由此產生。太極陰陽八卦學說以后又為歷代哲學家、醫家、氣功家所發展,并把太極陰陽、四時五行、方位四正四隅、天地干支與人體經絡和臟腑對應起來,用圖形和符號對“天人相應觀”作了定量描述,系統反映了宇宙能量、信息、時間、空間的變化與人體生化運動的有機聯系。太極陰陽八卦學說與經絡學說一樣,是中醫臟象學說的基礎,也是中國氣功學和武術學的重要基礎。這種“人與自然”的整體觀念的科學性已日益為現代醫學科學所證實。例如,現在已觀察到人體生命活動常隨晝夜與四季氣候變化而呈周期性改變。這種生物的周期性活動(有日鐘、月鐘、年鐘等不同周期)正由一門新興科學——“生物鐘學”進行深入研究,F代“醫學氣候學”探測太陽活動和氣候變化對人生命活動的影響所取得的成就也證明“人與自然”息息相關。
太極陰陽八卦圖由于卦位次序、方位不同而大體分為先天伏曦八卦和后天文王八卦兩種,前者以乾坤兩卦立于南北方位,后者則是離坎兩卦立于南北方位。請見下面所附圖形。
昆侖派大雁氣功根據“八卦”原理編創了許多“八卦”功法,例如“纏手八卦掌”采用的便是乾坤交媾的先天八卦。
下面,簡單解釋一下太極陰陽八卦及其術語的基本含義。
無極和太極是指無限宇宙的統一體,兩者含義相同,無極生太極只是說明宇宙原初是無形無象,而轉化為有形有象的萬物化生之本源。
太極生兩儀是指統一體的一分為二。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為陰之偶,陰為陽之基。兩儀就是陰陽。
兩儀生四象,就是陰陽中再分陰陽,二分為四。太少陰陽(太陽、少陰;太陰、少陽)為天四象,太少剛柔為地四體。
四象生八卦,即指四分為八。八卦由卦名、卦位、卦形三個部分組成。八卦的實質仍是陰陽的不同變態。陽中有陰,由太陽和少陰所合;陰中有陽,由少陽和太陰所合。太少陰陽又分陰陽,此即八卦:太陽由乾兌所合,少陰由離震所合;少陽由巽坎所合,太陰由艮坤所合。其中,每兩卦都是一陽一陰。見下面的八卦圖。
八卦各卦具有陰陽爻象,“—”表示陽,“--”表示陰,同時,八卦立于八個空間方位,表示四正(東、西、南、北)和四隅(東南、西南、東北、西北)?臻g和時間是統一的,因而,八卦又表示一年的八個氣節,即四正(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和四維(立春、立夏、立冬、立秋),也對應于一天的十二個時辰(十二干支)。陰變陽合而生五行,五行的行克制化也與時、空不可分離,所以,八卦又對應于五行。
根據“天人相應”學說,人體的生化運動也與宇宙的變化具有共性,人體就相當于一個小宇宙,因而八卦與人體經絡、臟腑也有對應關系,從大雁功來看,乾為上丹田,坤為下丹田,坎為中丹田,離為夾脊(亦稱“后丹田”),艮為目,兌為口,巽為勞宮,震為涌泉。同時,人體的生化運動也法于四時五行。五行在人體的五臟中各有定位,即:心—火,腎—水,肺—金,肝—木,脾—土。代表一天時辰的天干地支與五臟六腑也有對應關系,例如: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巳脾,庚大腸,辛肺,壬膀胱,癸腎。所以,太極陰陽八卦圖也是一幅“天人相應”的形象圖!兑住穼W實際上是宇宙萬物的變化之學,一切都以時、空不同而變化,以上只是太極陰陽八卦的基本常識,實際運用上則變化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