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探古與修煉
日期:2009/10/27
點擊:1553825次
中國氣功源遠流長,包羅萬象。對古氣功的回顧,將有益于古為今用,有助于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由于筆者對古氣功僅是一知半解,倘有錯誤與不足之處,還望氣功界同仁予以指正。
原始氣功
中華氣功有文字記載在春秋時期。如《周易》、《道德經》、《莊子》等,據今也不過三千年左右。根據考古發掘材料,氣功當發源于七千至八千年前,或遠在伏羲之前!堵肥贰非凹o卷九說:“陰康氏時,水瀆不疏,江不行其原,陰凝而易悶,人既郁于內,埋滯者而多重腿,得所以利其關節者,乃制為舞。教人引舞以利導之,是謂大舞。”其原意是,遠古時代,江水泛濫,濕氣彌漫,先民普遍得了關節不利的“重腿”之癥。對此乃“制為舞”,“以利導主”!肚f子·刻意篇》稱古代氣功為“道(導)引”。唐人王冰《黃帝素問注》曰:“導引,謂搖筋骨,動支節。”顯而易見,具有“利導”作用的陰康氏之“舞”,正是遠古中華氣功導引的一種萌芽。從遠古氣功史來看,人們認為,氣功是人體生命所固有的現象。人體降生后,即具有一定的氣功態。人類生活簡單,思維單純,特別是在漫長的冬夜,一部分暫時不能入睡者,在洞穴里靜坐,“久坐必有禪”,氣功功能態被激發出來了。一些氣功師甚至認為,古代猿人在無憂無慮的心境下,進入氣功功能態,動起來后感到特別舒服,人們由此逐漸總結出’一些經驗——這就是“古猿動功”產生之淵藪。
人們在其生命過程中,無論形體或意識,皆有動靜兩態(或兩種因素)存在。人在嬰孩時期,心理上靜多動少,生理上則處于蓬勃發育狀態。隨著年齡的增長,動靜比例逐漸變化,而日趨動多靜少,生理上則亦由盛而衰。而煉氣功無論何家何派,皆以由動返靜為入門要法——即“返還嬰兒”,所謂“煉后天返先天”。如果細心觀察、體驗,可以說:“人人本具,個個圓成。”所以,古代氣功家甚至有“練氣功不必求師”的主張,諸如說:“萬劫迷頭今始悟,原來自性是文殊。”文殊菩薩,佛經記載為七佛之師。此說意為但認自性,不必求師!痘茨献印芬灿“以己為師”的議法。
氣功源流
一、“十六家真言”與氣功
據古氣功書籍載,我國最早的氣功“口訣”首推“十六字真言”。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永)執厥中”四句話。宋儒說這是歷堯舜禹湯文武一脈相傳下來的“圣人心法”。此四句中的前兩句在于區分人心與道心,后兩句則在于強調“精”、“一”、“中”三個字,尤其強調“中”字。所謂“儒家執中,道家守中,佛家空中”。對此十六字,宋儒朱熹認為,堯傳給舜時,只有“允執厥中”一句話,舜傳給禹時又加了三句。朱熹《中庸章句序》中說:“其見于經,則允執厥中者,堯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堯之一言至矣,盡矣,而舜復益之以三言者,則所以明夫舜之一言,必如是而言后可庶幾也。蓋嘗論之,心之虛靈知覺,一而已矣。而以為有人心、道心之異者,則以其或生于形氣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為知覺得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觀見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雖上智不能無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雖不愚不能無道心。二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無以勝人欲之私矣。精則察夫二者之間而不雜也,一則守其本心之正,而不離也,從事于斯,無少間斷,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則危者安,微者著,而動靜之為自無過不及之差矣……”按此理不僅適用于儒家之“正心修身”,亦可適用于氣功之排除雜念,堅持正念。儒家以喜怒哀樂“未發”為中,道家亦以無雜念之“正念”為中?蓞⒖础缎悦缰肌分f。
上述“十六字真言”如果真是由堯傳下來的,其時間當不少于四千年。而《周易》之卦爻辭,據今人考證,系作于文王后戰國前,其時間約3000年,此可為我國氣功史有文字可考者之一佐證。
二、老莊與氣功
《道德經》是從宇宙觀出發,將自然之道、治國三道、修身之道,歸于一個共同的自然規律中。老子的養生之道是以清凈為主,虛無為體,柔弱為用。他的社會主張是“無為而治”;人生觀是“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修養方法是“無欲”,“清凈”,“根深蒂固”,“長生久視”。兩漢初,運用老子的“清凈為天下正”(即清凈是天下的根本法則)之術治天下,為人民帶來了安居樂業。東漢桓帝把老子地位提得更高,幾乎與黃帝和神仙沒有分別了。此時張道陵創道教,奉老子為教祖。老子修《道德經》,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在河南靈寶縣西南)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疆為我著書”(即不愿著書,請勉強為我作部書)。于是,老子作上下篇言道德之意,計五千余言而去,后莫知其所終。
莊子對古代流傳的養生理論和方法,進行了精心的研究,他總結了戰國前的氣功實踐,后世并稱為“老莊”。他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反對追求名利、財貨,斥責統治者對人性的摧殘,這對人們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他在《養生主》中說:“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主,可以養親,可以延年。”所以莊子在氣功修煉上主張“心齋”、“坐忘”的修煉方法。
所謂“心齋”,就是“若一志,無聽之于耳,而聽之于心;無聽之于心,而聽之于氣。聽之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由此可知,這就是“緣督以為經”在內養中的體現,與處世過程中“乘物以游心”是互為表里的。如此久而久之,就能達到“瞻彼闋者(照觀空明),虛室(指心)生白,吉祥止止”(《人世人間》)的高級境界。
“坐忘”,就是“忘我”,就是把自己精神從形骸、思慮、欲念的桎梏中解脫出來,而“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這樣才能合于虛空之道。所以,修煉“坐忘”功夫,在《大宗師》里假借孔子與顏回的一段對話中說,顏回先忘了“仁義”,又忘了“禮樂”,最后達到了“坐忘”。這就是“墜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
“心齋”與“坐忘”是兩種修煉方法,以前都認為是同一種方法。這兩種方法是有區別的,“心齋”是“漸修”的方法,這種方法要求心中無知無欲達到“虛一而靜”的情境。在這種情況下,靜氣就集中起來,這就是所謂“唯道集虛”。去掉了思慮和欲望就是所謂“心齋”。“坐忘”是頓順的方法,要靠一個“忘”字,超越一切事物的區別,達到一種精神上的“無知”境界,所謂“無識無知,一片混沌”的忘我境界,所以稱為“坐忘”。
“氣”的應用
對于氣功之“氣”,傳統稱為“先天虛無真一之氣”。因為它是一種無形無象的能量,古人寫成“炁”,上邊的“無”表示其無形無象,下邊的四點即“火”,表示它是能量。關于這種氣的運動規律,《易經》提出,“氣”產生陰陽兩種運動狀態,經過相互交合感應使物質產生各種各樣的變化。人們對面臨的衰老現狀,《否卦彖辭》中說,有的認為“否終則傾,何可長也”。即衰老的發展就是死亡,是沒有辦法再使其延長的。有的則不然,認為“其亡其亡!系于包桑”。即只要認識到衰老的原因而采取有效措施,給予控制和預防,不但可以推遲其死亡,而且還可以鍛煉成像枝繁葉茂的桑樹那樣健壯。至于消除衰老的措施,張三豐在《無根樹》中說:“無根樹,花正危,樹老重新接嫩枝。梅寄柳,桑接梨,傳與修真作樣兒。自古神仙栽接法,人老原來有藥醫。訪明師,問方兒,下手速修猶太遲。”人年密之時,余陽尚存。故詩中以“梅寄柳,桑接梨”之同類相接作比喻,補充余陽以接性續命。如能求師指示正法,堅持修煉就可能返老還童。關于“仙佛神鬼”等字的原義,并沒有迷信的色彩。如《類經圖翼》中說:“神者伸也,鬼者歸也”。神仙的本義,是指能力或壽命為常人所不及之人。
性命并修法的基礎功夫,名曰“筑基煉己”。而欲打好基礎,必須心地良善,為人多做有益的事情,這叫作“筑基以德”。“煉己”使自己鍛煉得能夠“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視其物,物無其物”。即《老子》所說的“致虛極,守靜篤”的程度。
而修煉氣功的形式和要領,達摩《洗髓經·行住立臥睡篇》中說:“行如盲無杖,自然依本分。舉步低且穩,踏實方可進。住如臨崖馬,亦如到岸舟,回光急返照,精神體內留。立定勿傾斜,端身自固志。耳目隨心靜,任其紛紛事。坐如泰山重,端直肅儀容。閉口深藏舌,息息歸精宮。臥如弓形曲,左右隨其宜。兩膝皆參差,兩足如勾鉅。倦即側身睡,睡中自不迷,醒來方伸足,仰面亦不拘。夢覺詳無異,九載見端的。行坐住臥篇,只此是真諦。”
古代廣成子、軒轅黃帝、赤松子、彭祖等皆是氣功境界很高的真人。他們當時沒有受到社會和自然環境的污染,他們修煉的理論,探索出深層次的氣功修煉秘訣和方法,都是第一手總結的真諦。萬法歸宗,要歸在源頭,歸在這些真人那里,他們是名副其實的宗師,是中國養生文化創世的始祖。后世諸多修煉者,脫俗深居獨修,有成者群星閃爍,光彩留世,為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瑰寶,他們功不可沒。如何掌握宗師修煉理論,以正確的思維方法去運用修煉技巧,這對初學者來說尤為重要。在主觀上,氣功修煉的內涵在自我,而人對自己的了解往往又非常片面,如何對癥下藥聯系實際,是修煉者要處理好的關鍵課題。在修煉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問題,需要在實踐中解決。這些問題大約有如下幾方面。
1、人是萬物之靈,但人一般對自己了解太少了。所以,對人體解剖學、經絡學及各常用穴位要熟知其理。
2、養生修煉的宗旨要求“清凈”,而人的思維無時無刻都在動。故而要正確汲取祖傳經驗,避免在修煉技巧和方法上走彎路。
3、人體的精氣神是本質,而它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要運用內視觀照去啟動它的靈性,要不斷從實踐中去體驗,去感受它們。
4、人體是物質的,而思維是精神的。修煉要改變人腦傳統思維方式,使大腦清凈下來,讓大腦思維由主體地位改變為從屬地位,順其自然。
5、在修煉功夫中,調息是修煉達到目標的橋梁。從古至今火候無人傳。因為,火候和適度是說不清的,初學者很難把握好其中訣竅。
宗師們給后世人留下了寶貴經驗,但這些道理易明白,實行可不易。如何從古代養生傳統經驗中擇其精華,不斷實踐探索,破譯修煉秘訣,以諸靜為宗,簡要為貴,重在存真。德培功進,德為功基,修煉者必須以德為先導,才能達到無限的妙處?鬃釉唬“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仁者壽。”其意為,仁者既有樂善好施的仁德,又有靜坐“觀仁”(即內視,抱無守一)的修養,所以長壽。作善降祥,作惡降殃。仁者既行善,又練靜坐“觀仁”,焉能不長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