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自張三豐祖師承上啟下開創以來,代有名賢,其精妙入微之丹功武技早已被武術界所推崇,并被廣大人民所喜愛。在武當山道教中以“真武玄武派”為核心;而后又分支出若干較有影響的支派,如“龍門派”、“自然派”、“清微派”、“乾坤門”、“太乙門”、“混元派”等。而傳入民間后則分為南北兩大派及若干分支。南派以松溪派為正宗,北派以太極門為核心,而通背門也是北派的重要代表。由此以豐富玄妙的體系而形成中國武術一大名宗。
武當內家拳的理論體系以“老莊”學說為基礎,融匯了三教理論,以闡明天人有機合一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并參合黃帝內外經及中醫各派學說,以陰陽大法論道,遵循自然規律“象天法地,日月為度”,而成為內家拳功的修煉法則。內家拳的理論根據以《周易》為源,以《黃庭經》、《陰符經》、《抱樸子內篇》、《悟真篇》、《內功心法》等經典為主旨,而不斷的完善和豐富起來,逐步形成鮮明的風格特點。
武當派興起于明代,由張三豐于湖北均縣武當山創立,固稱武當派、武當道。以供奉真武大帝為主神。其實,武當山在明代以前早已是道教的活動圣地。漢魏以前就傳說有不少羽客、隱士在此隱居修煉,南朝劉宋時的劉虬,就解官辟谷于武當,晉太康中[280—290]有謝道通辭官入道,西上武當于石室中結茅修煉,唐太宗時姚簡曾為武當節度,后已隱居武當,五代宋初的陳摶已曾隱居武當,誦《易》于武當五龍觀,又隱居武當九室巖服氣辟谷二十余年之久,元代有法師葉希真,劉道明,華洞真等任武當提點[即道官],元末,武當山遭兵焚,至明,特別是明成祖朱棣,明英宗朱祁鎮崇奉“真武”之神,曾命工部侍郎郭進、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余萬人,費銀計百萬,歷時七年,大修武當山宮殿,共建成八宮二觀及金殿、紫禁城等,并賜名“太和太岳山”。
成祖朱棣還問張三豐“吾欲學道,誰最樂者?”三豐對答:“食美嗜,遺通利,極樂事。”后又為成祖療病,深得成祖信服,于是,張三豐名聲名大振,武當山由此大興,并不斷發展壯大。
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又名君寶,號三豐,又號玄玄子,因衣裳褸爛,不修邊服,人稱張邋遢。元時曾于河南鹿邑太清宮學道,熟讀經書, 曾至陜西寶雞金臺觀學得養生延命之術, 明洪武后又至湖北均縣武當山玉虛宮五邊樹結茅庵修煉,修煉內丹大法,如武當內家拳,內丹睡功,陰陽調息功,筑基功等。
他創立的武當道最大特點是:
一、以崇拜“真武大帝”為主神,“真武大帝”即“玄武大帝”,因避諱而改稱“玄武”,為北方七宿即斗、牛、女、虛、危、室、壁等七星的合稱,以其形似龜蛇,故名“玄武”,其地位崇高而穩定,又為我國古代所崇奉的北方之神,亦為道教所供奉,更為武當派崇拜。
二、是重習三豐武當內家拳技。張三豐內家拳取道家以靜制動,融合道教內丹煉養、無為、虛靜、柔弱、自然于武術中,形成貴柔尚意的獨特風格,實為內丹氣功與武術的融合,晚后的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均是從武當內家拳演繹發展而成的。
三、武當派主張三教合一,以“道”為三教共同之源,認為道統生天地人物,含陰陽動靜之機,具造化玄微之妙,統無極,生太極,是萬物的根本、本始和主宰,并強調:儒離此道不成儒,佛離此道不成佛,仙離此道不成仙。
四、重內丹丹法,主張性命雙修,強調要修仙道,先全人道,又主張大道以修心煉性為首,認為“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藥材生 。”又強調“藥”分內外,認為“內藥是精,外藥是炁,內藥養性,外藥養命”。而后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最終還虛而合仙道。張三豐開創武當派主要丹法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