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又稱京戲,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京劇是十九世紀中期,融合了徽劇和漢劇,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陽腔等藝術的優點,在北京形成的。京劇形成后在清朝宮廷內得到了空前的繁榮。京劇的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主要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
京劇發展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來自中國南方的四個徽劇班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臺班(稱為四大徽班)陸續來到北京。第一個進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黃”聲腔為主的“三慶”,由于其聲腔及劇目都很豐富,逐漸壓倒了當時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許多秦腔班演員轉入徽班,形成徽秦兩腔的融合。隨后,另外三個徽班:“四喜班”、“春臺班”和“和春班”也來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劇逐漸衰落,昆劇演員也多轉入徽班。
清朝道光年間(1828年前后),湖北演員進京,帶來了漢調(楚調、西皮調),許多漢調藝人,加入徽班,與徽班與同臺演出,形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所謂的“皮黃戲”。此時在京師里形成的皮黃戲,受到北京語音與腔調的影響,有了“京音”的特色。
后來由于他們經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叫做“京戲”,也叫“京劇”。后來北伐成功,全國統一,北京改名北平,“京劇”改稱為“平劇”。又由于平劇迅速發展,使其藝術水平在中國戲曲中名列前茅,后來在全中國流行,近代學者齊如山甚至認為平劇是中國傳統戲劇的精華,所以平劇也被稱為“國劇”。
1950年代,大批國內難民南下香港,并帶著京劇到香港發展,于占元1960年代在香港開辦中國戲劇研究學院,并成立七小福(包括成龍、洪金寶、元華、袁和平等)。至1970年后,香港粵語已經成為主流,京劇在香港式微,中國戲劇研究學院(七小福)解散,并各自發展。香港的京劇特色也融入到粵劇與香港電影中去。
如今,京劇與大部分地方戲劇一樣,面對流行音樂的沖擊,而逐漸衰落。
行當
京劇的行當主要分生、旦、凈、丑四種。
生就是指男子,又分老生,小生,武生。
旦就是指女子,又分正旦(青衣),老旦,花旦,花衫,武旦,刀馬旦,彩旦(丑角)。
凈就是花臉,又分正凈(銅錘花臉),副凈(架子花臉),武凈,毛凈。
丑就是丑角,又分文丑,武丑,女丑。
此外,在古代戲劇中的末角也作為重要角色單獨列出的,其一般作為配角,F代戲劇中已經和生合并,即“須生”。
主要流派
京劇的流派主要指演員的表演風格和藝術特點,這種表演風格通過師徒相傳得到了傳承和發展。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代表劇目。
不同流派和他們的代表劇目。
紅鬃烈馬、紡棉花、翠屏山、五花洞、宇宙鋒、荒山淚、四挑滑車、小放牛、四進士等。
正旦
王派
以王瑤卿為代表,代表劇目有《辛安驛》、《十三妹》
梅派(花衫)
以梅蘭芳為代表,主要傳人:言慧珠、梅葆玖、杜近芳等。
代表劇目有《宇宙鋒》、《霸王別姬》、《貴妃醉酒》、《水斗斷橋》、《奇雙會》、《游園 驚夢》、《穆柯寨· 穆天王》、《木蘭從軍》、《抗金兵》、《生死恨》、《西施》、《洛神》、《穆桂英掛帥》等。
程派(青衣)
以程硯秋為代表,主要傳人有:新艷秋、王吟秋、李世濟、趙榮琛、李薔華、張火丁等
代表劇目有《鎖麟囊》、《荒山淚》、《六月雪》、《亡蜀鑒》、《馬昭儀》、《女兒!、《青霜劍》、《碧玉簪》、《春閨夢》等。
尚派(刀馬旦)
以尚小云為代表,主要傳人:尚長麟、吳素秋、楊榮環等
代表劇目有雙陽公主、三娘教子、祭塔、昭君出塞、南天門、秋胡戲妻、二進宮、花蕊夫人、峨嵋劍等。
張派
以張君秋為代表,代表劇目有《望江亭》、《詩文會》、《楚宮恨》、《秦香蓮》等。
花旦(小旦)
荀派
以荀慧生為代表,主要傳人有:童芷苓、孫毓敏
代表劇目有《紅娘》、《紅樓二尤》、《花田錯》、 《辛安驛》、《十三妹》等。
老旦
龔派
以龔云甫為代表,代表劇目有 《金龜記》、《遇皇后:打龍袍》、《游六殿》等。
李派
以李多奎為代表
老生
譚派
以譚鑫培為代表,主要傳人有譚小培、譚富英、譚元壽、譚孝增等。代表劇目有定軍山等。
馬派
以馬連良為代表,代表劇目有借東風等。
麒派
以周信芳為代表,主要傳人:程毓章、高百歲、陳鶴峰、周少麟、小王桂卿等,代表劇目:斬經堂、追韓信、打嚴嵩、四進士、徐策跑城、華容道、趙五娘、封神榜、九更天。
余派
以余叔巖為代表
高派
以高慶奎為代表。高派傳人有高世壽,李盛藻、 李和曾、李宗義、宋寶羅、沈金波、白家麟、虞仲 衡等,再傳弟子辛寶達、李文林、倪茂才、吳平、 張躍孚等。
高派代表劇目有:《逍遙津》、《轅門斬子》、《斬黃袍》、《斬馬謖》、 《哭秦庭》、《四郎探母》、《李陵碑》、《潯陽樓》、《連營寨》、《胭粉計》、《七星燈》等傳統劇目。
高派新編劇目有:《煤山恨》、《史可法救國記》、《掘地見母》、《八義圖》、《宋十回》、《鼎盛春秋》、《豫讓橋》、 《贈綈袍》、《馬陵道》、《蘇秦張儀》、《竊符救趙》、《蝴蝶夢》、《八搜鄒應龍》、《錘震金蟬子》、《朱仙鎮》、《三打祝家莊》、《生死牌》、《摘星樓》、《孫安動本》、《智斬魯齋郎》、《闖王旗》、現代戲《白云紅旗》、《節振國》等。
言派
以言菊朋為代表
楊派
以楊寶森為代表,主要傳人,汪正華,程正泰等
代表劇目有失空斬,《楊家將》,《烏盆記》,《伍子胥》,《捉放曹》等。
奚派
以奚嘯伯為代表
武生
楊派
以楊小樓為代表
尚派
以尚和玉為代表
蓋派
以蓋叫天為代表
李派
以李萬春為代表
李派
以李少春為代表
小生
姜派
以姜妙香為代表
葉派
以葉盛蘭為代表
俞派
以俞振飛為代表
花臉
大花臉(銅錘花臉)
金派
以金少山為代表,代表劇目有《霸王別姬》等。
侯派
以侯喜瑞為代表
裘派
以裘盛戎和他的爸爸裘桂仙為代表,主要傳人有方榮翔、李長春 (京劇)、尚長榮等。
代表劇目有《赤桑鎮》、《鍘美案》、《趙氏孤兒》等。
二花臉(架子花臉)
郝派
以郝壽臣為代表,代表劇目有《蘆花蕩》等。
丑角(三花臉)
代表人物有蕭長華等。
著名演員
道光時代三鼎甲
程長庚、張二奎、余三勝
后三鼎甲
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
同光十三絕
郝蘭田、張勝奎、梅巧玲、劉趕三、余紫云、程長庚、徐小香、時小福、楊鳴玉、盧勝奎、朱蓮芬、譚鑫培、楊月樓。
四大名旦
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
四大須生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四大須生:余叔巖、高慶奎、言菊朋、馬連良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四大須生:余叔巖、言菊朋、馬連良、譚富英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四大須生: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
須生及流派
程長庚、張二奎、王九齡、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汪笑儂、言菊朋、余叔巖、周信芳、馬連良、楊寶森、李少春、唐韻笙等。
武生及流派
楊小樓 尚和玉 李萬春等。
凈角及流派
金少山、裘盛戎、袁世海等
旦角及流派
筱翠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