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向前,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黨和國家卓越的領導人。
中文名: |
徐向前 |
別名: |
徐象謙 |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 |
漢族 |
出生地: |
山西省五臺縣永安村 |
出生日期: |
1901年11月8日 |
逝世日期: |
1990年9月21日4時21分 |
職業: |
軍人 |
|
畢業院校: |
黃埔軍校第一期 |
信仰: |
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 |
指揮臨汾戰役
指揮晉中戰役
指揮太原戰役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 |
代表作品: |
《歷史的回顧》《徐向前軍事文選》 |
|
大事年表
1901年11月8日生于山西五臺永安村。
1917年因貧困失學,當過雜貨店學徒。
1919年春考入山西國民師范速成班。
1921年畢業后曾在陽曲縣和五臺縣河邊村任小學教員,均因向學生宣傳愛國主義、反封建思想,被校方辭退。9月被編入
孫中山衛隊前往韶關參加北伐誓師。
1924年4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后留校任排長。
1925年春,參加討伐軍閥
陳炯明的
第一次東征。后到國民軍第二軍第6混成旅任教官、參謀、團副等職。
1927年3月,加入
中國共產黨。4月任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隊長。曾率學生隊參加攻打叛軍
夏斗寅部,后被派往
張發奎部任司令部參謀。
1927年后,歷任工人赤衛隊第6聯隊隊長,
中國工農革命軍第4師第10團黨代表,4師參謀長、師長等職。
1929年6月,被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派往鄂東北,先后任
中國工農紅軍第31師副師長,中共鄂豫邊特委委員,鄂豫邊革命委員會軍事委員會主席。
1931年初,第一軍與第十五軍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任軍參謀長。協助軍長曠繼勛等指揮部隊連續挫敗國民黨軍對鄂豫皖蘇區第一、第二次“圍剿”。7月,任第四軍軍長。11月,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兼第四軍軍長。組織指揮了一系列戰役,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鄂豫皖蘇區的第三次“圍剿”。
1932年10月,由于敵人強大和
張國燾戰略指導的錯誤,鄂豫皖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第四次“圍剿”,紅四方面軍主力2萬多人被迫撤出鄂豫皖蘇區,開辟川陜革命根據地。
1935年6月,第一、四方面軍會師后,被任命為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曾獲金質
紅星獎章。
1936年7月,第四方面軍與第二方面軍會師后,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8月,再次率軍北上,指揮了通(渭)莊(浪)靜(寧)會(寧)戰役。會寧會師后,中央軍委指示,第四方面軍一部西渡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劃。11月,奉軍委命令任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兼西路軍總指揮。
抗日戰爭爆發后,出席了中共中央在洛川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被選為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
1938年4月,率第129師和第
115師各一部進入河北省南部,創建冀南抗日根據地。
1945年,先后任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
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兼第一兵團(后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1948年3~5月,指揮臨汾戰役,以大部分新組建之部隊,攻克設防堅固的臨汾城。6~7月指揮晉中戰役,以6萬兵力殲國民黨軍10萬余人,解放縣城14座。
1948年10月到1949年4月初,帶病組織指揮太原戰役,任太原前線司令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太原前線總前委書記!
1949年10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
1954年起,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1955年9月27日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
八一勛章、一級
獨立自由勛章、一級
解放勛章。
[2] 1965年起,任第三、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1966~1987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參與領導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和國防建設。
1966~1976年期間,同
林彪、
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斗爭。
1978~1980年,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
1983年6月~1988年4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副主席。他是中共第七至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八屆(十一中全會補選)、第十一屆、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90年9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